【国民财富大讲堂】潘东:银行理财“她力量”
3月10日,光大理财总经理潘东做客由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与新华网联合推出的公益节目《国民财富大讲堂》特别策划之《巾帼领袖带您守望2022》,从普通投资者角度,解释了大众所关心的一系列问题,如:资管新规对于投资者的影响,银行理财在行业中如何差异化发展,投资者如何选择理财产品以匹配个人投资需求,以及如何理解并选择养老理财产品等。
以下是访谈实录:
主持人:2022年非常特殊,经过三年过渡期,资管行业已整体迈上新征程。您觉得《资管新规》对整个行业意味着什么?对于普通投资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潘东:总结过去三年,资管行业实现了“回归本源、边破边立、凤凰涅槃”。
所谓“回归本源”,指的是银行理财从原来的预期收益型、摊余成本法、报价法产品,转换为风险收益过手的净值型产品。资管行业在过去三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1年)》,目前市场上的保本型理财产品几乎清零,净值型产品占比已经超过90%,资管行业回归本源的目标已经基本达成。
所谓“边破边立”,指的是资管行业在结构转型调整的过程中,一方面控制和压缩预期收益型产品发行;另一方面鼓励净值型产品发行,鼓励理财公司采用新的公司形态,用创新力量、业务增量和边际变革来带动存量市场的改革,并最终实现了“凤凰涅槃”的目标。过去三年,银行理财子公司作为一个新物种,从批筹、开业到发展至今,目前已有20多家理财子公司顺利开业、洁净起步,并且产品发行规模已经占据整个理财市场总规模的60%左右。因此总体来看,资管行业在三年过渡期内基本完成了转型和整改的任务。
对于理财公司来说,水面之上即外部可见的部分,理财产品发行已经从预期收益型转向净值型,产品货架也日益丰富,从固定收益向固收+、权益类、另类产品不断扩充。而水面之下,理财行业也在发生着深刻变革,背后实际上是公司机制的变化。理财子公司真正独立出来,与母行实现了很好的风险隔离;并且理财公司投研能力的提升,投研平台的建设,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我们投研能力、数字化运营能力、市场化人才聚集能力都在不断提升。转型至今,银行理财子公司已经成为资产管理行业中非常重要的力量和增长源泉。
对于投资人来说,《资管新规》三年过渡期也带来了巨大变化。首先是投资者本身的变化。一是理财投资者数量迅速上升。过去银行理财的起投门槛是5万元,如今1万元、1元、1分都可以投资,客户门槛在不断下降。二是理财的线上化趋势不断加强,线上开户等服务为等投资者提供了极大便利。三是理财业务的普惠性明显提高,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1年)》发布的数据显示,过去1年银行理财客户增长了约4000万人,理财客户总规模达到了8000多万,仅过去一年的涨幅就接近50%。理财在普惠金融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银行的服务客群十分庞大,在十几亿人口的中国,理财市场仍有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其次是产品的变化。一是货架上的产品变得更多、更丰富、也更加多样化,每家机构的产品都琳琅满目。以光大货架为例,有红橙金碧青蓝紫七个资产门类、几百只产品供投资者选择。二是理财服务的开放性、平台性不断加强。有些银行甚至将货架打造成一个财富管理平台,允许各家银行的理财产品都进入其货架。目前光大理财的产品可以在十多家银行的网银、货架上买到。三是产品组合的多资产、多策略投资趋势日益明显。过去银行理财主要卖固收产品,去年则开始转向固收+、股票、另类资产等多元化投资,甚至几家银行还推出了私募股权类理财产品,比如光大理财的“阳光蓝”。当然这必须要满足私募合格投资者不超过200人门槛。
以上是投资者感受到的资管行业在过去三年发生的深刻变化。整体在积极向好中,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风险提示:面对净值型产品,投资者必须意识到波动是投资的常态,准确认知和理解自己的风险偏好,选择合适的产品来匹配自己的财富规划。
主持人:银行理财产品作为资管行业一个新兴的、力量壮大的子行业,它与公募基金、券商资管、保险资管、信托等有哪些区别?未来应如何实现差异化发展?
潘东:最近几年,资管行业在结构、规模上发生了猛烈的变化,其中结构分化特征非常明显。市场上常认为“银行理财长在聚光灯下,打出生起就自带光环”,实际上银行理财是在显微镜中,有社会、投资、监管等多方的呵护和监督,共同帮助行业实现健康的发展。三年转型阵痛,银行理财规模已基本回归《资管新规》前的水平。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1年)》,2021年银行理财总规模达29万亿,超过了非标产品时期的历史高点,顺利实现了V型或者说U型反转。
与此同时,信托、基金子公司、券商资管还在转型和规范的路上,负增长势头尚未结束,还需要承受一段时间的行业变革压力。公募基金、保险资管则得益于资金来源广、行业空间大、资产多元化等优势,行业规模快速增长。因此过去几年,资管行业结构分化十分显著,可以说是“春夏秋冬四季皆有”,各子行业冷暖自知。
在行业分化过程中,各子行业的定位应该是:共享资管行业成长红利,基于各自的资源禀赋点发展。比如银行理财有三大优势,一是客户粘性。理财子是从银行体系中生长出来的,与投资者天然保持着最直接的联系。银行理财可以做出清晰的客户画像,准确刻画用户的风险偏好、财富规划、资金流动性,并基于此为其推荐最适配的产品,因此客户粘性很强。未来我们也会基于这种优势,在产品分层、客户分层、客户画像以及未来可能的智能投顾方面,进一步加固客户粘性,打通服务客户的“最后一公里”。
二是更多的资产和策略组合。银行理财牌照涵盖各种业务类型:公募、私募、投顾、非标资产,因此在产品设计时可以覆盖更多大类资产类别、生成更多投资策略,然后基于这些大类资产的配置和多种策略的搭配,更好地穿越风险波动周期。
三是与企业客户、实体经济有更深的连接。银行理财早期做非标产品时,比较类似于一家资管投行,与企业端的客户和实体经济深度联系。比如光大理财提出企业端的“三全”服务概念,即全资产负债表、全生命周期、全资产品类。具体来说,就是围绕企业的全资产负债表,在资产、负债、权益端提供服务,并且服务覆盖企业出生、成长、成熟、转型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产品涵盖了债券、可转债、定增、股票、非标、另类、并购等全资产类别。可以说,在资管行业中,银行理财是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子行业。
当然,银行理财也有其劣势。比如无法享受公募基金的税收优惠政策。再比如没有信托牌照破产隔离机制、发放信托贷款的优势。与保险资管相比,银行理财更是缺少很多优势。保险资管可以管理保险资金,发行养老金产品,还进行保险债权计划、不动产计划等直接的非标投资。公募基金的优势则更加突出,它始终是资管行业内公认的市场化程度较高、专业能力较强、权益投资能力最强的子行业。特别去年推出的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简称REITs),几乎可以称作是股、债之后的第三大类投资品。该投资品的管理人、包括SPV和私募基金管理人全部是公募基金、公募基金子公司和券商资管子公司。
因此银行理财也要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大资管行业方兴未艾。虽然目前只有100多万亿的规模,但这个赛道足够长、足够厚,且行业竞争远没有大家想象中激烈,所以各子行业更多是合作而非“内卷”。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差异化发展、共同进步才是大家共同的目标。
主持人:银行理财的英文名Wealth Management,翻译过来是财富管理公司,说明它天然具有离投资者更近的优势。那么未来银行理财将如何强化这种优势呢?
潘东:光大理财在成立之初,确实讨论过英文名用Wealth Management(财富管理) 还是Asset Management(资产管理)。最开始想延续公募基金“资产管理”这一说法,但问题在于,在全行业内充斥着很多资产管理公司的情况下,老百姓对银行理财不会有特别认知。实际上,银行理财是从银行母体中生长出来的,天然会兼顾资产端和客户端,这是银行理财和其他资管机构最大的差异,所以将英文名定为Wealth Management。
区别在于,资产管理更关注资金,主要通过机构的投研技术、大类资产配置和风险控制手段来帮消费者取得投资收益,核心是如何管理资金、如何投资Portfolio(资产组合)的问题。而财富管理关注的是两部分。一是消费者,银行理财是从客户、从投资者画像出发的资产管理,首先要了解投资者,看他是什么样的客群,了解其人生规划、风险偏好和流动性偏好,再基于客户偏好与机构资源禀赋的组合来创设产品。二是产投研一体化,看如何投资产品组合才能达到更好的投资效果。因此财富管理和资管管理的逻辑是不完全一致的。
实际上中国老百姓的财富管理需求特别大。原来大家以为随着理财公司的转型、预期收益型产品退出市场,投资者肯定会转向购买公募基金,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中国老百姓的需求是分层的,很大一部分就喜欢在银行购买波动比较小、回撤比较小、收益比较稳健的产品。虽然银行也可以买到纯权益的产品,但银行理财的基本盘就是波动小、收益稳健,客户粘性是银行理财跟其他资管行业最大的不同之处。未来各家理财公司,包括光大理财,都会搭建自己的直销平台,搭建母行之外的销售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开发智能投顾、投资顾问服务,以实现更好的投资者陪伴。因此对投资者来说,最大的感觉就是银行理财时刻陪伴在自己身边,就是自己的财富管理专家,也是财富管理组合的资产管理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的融合,也是未来的一大趋势。
主持人:截至2022年2月21日,全市场共有29288只理财产品。投资者一方面很难挑选合适的产品,另一方面也担心银行理财会有破净的风险。作为普通投资者,应该怎么选择理财产品,如何更好地匹配投资与需求?
潘东:目前个人投资者是银行理财最主要的投资力量。我们将理财产品做了从一星到五星的分级(星级越高风险越大),发现全行业理财产品中,99.6%都是一星到三星,四星、五星产品占比仅0.37%。这说明银行理财主要满足投资者对回撤较小、收益稳健类产品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据风险测评结果,我们也将投资者分成了五档,其中四档和五档,即成长型和风险承担型投资者占比约22%,说明银行理财投资者并非完全不能承担风险。这类客群理论上可以承受四星、五星产品的风险水平,但并没有进行购买,这说明两点:
第一,银行理财在四星、五星产品的供给、投研和管理能力上仍有不足,在投资者购买的便捷性上仍有差距。因为目前在银行购买四星、五星产品需要到柜台签订风险协议,而购买基金可以直接在网上操作。这是银行理财自身的第一个局限。
第二,以公募基金为代表其他资管行业恰好有效地满足了这部分客户对四星、五星产品的需求。换句话说,现阶段银行理财满足了高风险承担客户的低风险投资需求,而公募基金满足了高风险投资客户的中高风险投资需求。
关于破净,可能性是一定存在的,因为净值化产品的波动是常态。是否破净取决于机构的管理人、投资理念和风控策略。在今年市场低迷的情况下,投资其实比较难做,股市、债市都没有展现出太多机会。2、3月份媒体也报道部分银行理财出现了破净现象。我认为,作为洁净起步的净值型理财产品,既然投资者在购买时就知道投资的是三星级产品或权益类产品,就应该有破净的心理准备。在这种时期,一方面理财公司要提升管理能力;另一方面投资者也要准确认识自己的风险偏好,选择合适自己的投资产品,不断加强对“净值化”的认识和理解。
投资者在选择银行理财产品时,要了解自己资金的属性、个人的风险偏好和投资周期。如果完全不能承担风险,还要求较高的流动性,就可以去银行购买现金管理类产品;如果希望提高一些收益,并能承担部分波动,可以购买纯固收类产品;如果风险偏好可以更大,愿意再提高一点收益弹性,就可以选择固收+产品;如果风险承担能力足够,能够与股票市场的波动做“朋友”,可以选择权益类产品。本轮银行理财中的固收产品表现是很稳健的,破净的肯定是权益类资产占比较高的产品,而且这类产品在银行理财中本就不多,光大理财200只产品中破净的比例不超过0.99%。因此投资者要放平心态,更加审慎的做好投资。
主持人:光大理财是作为第一批的养老理财的试点,最近养老试点也有放开,在这里我们也想请教潘总一下,您如何看待养老理财?您觉得普通投资人应该怎么样理解养老理财和选择养老理财?
潘东:养老是中国的国家战略,在银保监会的主导和推动下,养老进入到银行理财,开辟了一条新赛道。第一批试点非常审慎,分别是位于四个不同城市的四家理财公司。光大理财在青岛试点,实际的销售情况与投资者的反馈都还不错。最近,银保监会发布了扩大养老理财试点范围的通知,在第一批基础上扩大至10家机构,首批单家机构养老理财产品募集资金总规模上限由100亿元人民币提高至500亿元人民币。
养老理财有三个特点。一是长久期,养老理财产品基本在5年以上。从投资角度,可以培养投资者长期投资的理念,引导投资者穿越周期,不追涨杀跌,从而获得更好的投资收益。从养老角度,体现了养老规划要趁早的理念。第一批养老理财试点机构发行的都是5年期产品。从5年到10年,慢慢走到退休计划上,未来可以对年轻人发行15年或20年产品,再配套税收优惠,是否可以发行类似于美国401K的计划。探索的过程特别有价值和意义。
二是稳健。光大理财的养老理财产品,从投资方案、建仓、资产选择到下滑曲线的设计,每一步都非常精细。五年期起步,除满足风险小、收益高、稳健、普惠等特点外,还安排有应急赎回机制。在有临时的养老需求时,有临时的赎回机制。在赎回机制下,产品在5年期间要保持净值平稳波动。此外,在银保监会指导下,光大理财还为产品设计了平滑基金机制、风险准备金、第三方强制托管等一系列制度,以丰补歉。
三是普惠。我们将养老理财产品以优惠的费率给到客户,基本上所有公司免申购费、免赎回费,管理人的管理费是10个BP。公募基金一般是100个BP起,10个BP的5年期养老产品是固收+。我们是想告诉大家,银行理财作为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的生力军,要在普惠养老上体现责任担当。
投资者在选择养老理财产品的时候,要了解自己的风险偏好,要了解相应产品的管理人。资产管理机构在给客户推荐产品的时候,经常是排收益率,从高到低。这是不对的,因为收益率是不断变化的,只是表征。大家应该了解谁在管理你的财富,管理文化是什么,投资能力如何,有哪些风险防控措施。对于投资人而言,不光要选产品,还要把财富托给信任的资产管理人。
主持人:光大理财非常重视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数字化的转型工作。您是怎样看待数字化对于银行理财的改变。
潘东:最近两年,数据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新生产力公司里的重要要素。伴随时代发展,数字化也在深刻改变着每个人的生活、公司乃至国家的运行。具体到自身行业,数字化可以更好的服务于全生命周期的理财产品管理。以前,客户画像、KYC测评、产品创设、产品发行、风控、分红等都是靠人,靠一个一个断开的流程处理。在数字化驱动下,我们拥有了产销服平台,打通所有流程,解放生产力的同时提高信息披露效率。
数字化对资产端的影响也很大。银行理财要把产投研智慧凝固的科技平台、数字化平台中,变成机构的能力和智慧。最近,光大理财投研正在通过数字化提升风险评价、量化模型、交易的能力。通过数字化做风控、做绩效归因、合规。大家都在探索,百花齐放。我相信通过不断探索的过程,后期一定会集约出一个非常好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帮助银行理财公司固化产投研能力。
公司内部的运营、产品估值、清算、信息披露需要消耗巨大人力,而且非常复杂,今年,光大理财提出“数字化运营”目标,一是数字化运营落地,二是把数仓打造得足够敏捷,通过数据管理提升大家的能力。我们要感谢这个时代给了我们这个机遇。
主持人:银行理财在补足高风险产品的时候,会不会更偏一些被动的工具?或者说跟公募基金的权益产品战略是有差别的?
潘东:海外大机构的被动产品线占比非常高。被动就是一种货架式产品,摆在货架上,由投资者挑选。未来被动这条线肯定会有,但具体到什么时间,被动占主导地位,还是主动占主导地位,这不只取决于我们自身的管理能力是否足够,还取决于这一类资产的表现。比如,美国的被动被认为很好,因为美国股市已经是牛市了。大家说了很多年,美国股市估值过高,可能崩盘。但我们还没有看到这一天。由于美国股市是“长牛”,几十年的牛市支撑了它的被动产品线的增长,所以规模的大小与背后的业绩、市场的表现是密切相关的。如果市场是一个厚的赛道,聪明的钱就一定会过去。所以我觉得“好不好”还要取决于未来的上市公司质量,中国资本市场的深度、广度等一系列因素。倒回到1990年,当时谁也无法料到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会好三十年。现在发现不太好了,要另外找一个赛道。我认为这需要一是锻造能力,二是抓住风口,三是找到一个较好的长赛道的大类资产。入股中国股市也能走三十年,到那时,被动线全行业肯定就上去了。中国现在被动的产品的增幅和增速也是非常好的。
主持人:年后资本市场表现相对弱势,在这种市场环境下,投资者应该如何提高认知,调整心态,正确对待市场行情?
潘东:首先,要跟趋势做朋友。每个人对趋势的判断都不一样,我认为至少有两个趋势是可预见的。一个是相信中国的成长。海外市场非常看好中国经济在未来十年的增长动能,他们认为 “投资中国可能是未来十年的主线”。什么叫投资中国?中国的理财产品甚至是公募基金的主要资产是股和债,是投到中国的企业里,伴随企业成长,获取价值。所以我们要有信心。第二个是我们总结的“5iABCDE”,分别代表5G、工业互联、AI、电池/生物、碳中和碳减排、数字化、ESG。在这些赛道里,就跟趋势做朋友,不要太焦虑。
其次,要做好平衡。有一个词叫“销售适当性”,指把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投资人。反过来讲,投资人也要去选择合适的产品匹配自己的风险偏好。有两个平衡要做好。一是平衡好理财投资与消费、储蓄,不要把消费和储蓄的钱做投资,这是最大的原则,如果你这么做了,就会很焦虑。二是平衡好风险承担能力和收益预期。如果风险承担能力差,就不要去想翻倍。如果要想翻倍,那就要承担亏掉本金的风险。
但投资被称为“逆人性”的,有时候书本上是这样写的,落地的时候又很难遵循,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