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东:养老三支柱发展与资管业机遇的四点思考

近日,由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CWM50)举办的“2022夏季峰会——金融助力稳增长与财富管理高质量发展”在京成功召开。峰会以今年以来国内外超预期因素变化与困难挑战为背景,为当前形势下增强我国金融支持稳增长效能、助力经济复苏、进一步推动金融与财富管理行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光大理财总经理潘东出席会议并在第三场高峰论坛“应对老龄化:三支柱发展与资管业机遇”上发言。

潘东认为,在老龄化快速到来的背景下,随着我国个人养老金明确采用账户制,首次将银行纳入中国养老体系,养老产品和服务通过商业银行的产品体系、渠道、服务、科技进入到千家万户,养老福利将迅速触达中国最广大的需求群体。潘东建议,养老行业资管机构应丰富产品供给,提升投研能力,推进投资者教育,激发客户养老规划和投资需求,抓住养老产品牌照开放的机遇期,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打造养老生态解决方案。

图片


我想和大家分享我对养老金第三支柱发展与资管业机遇的四点思考。


思考一:快速老龄化的社会已经到来,我们是否做好了准备?


首先,这是我们陌生的、不熟悉的社会形态。我们过去常常讲的三阶段人生:第一个25年,我们出生、成长、接受教育;第二个25年,成家立业、工作赚钱;第三个25年,退休、颐养天年,最后平静地离开这个世界。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经济体系、养老金制度安排和退休制度的安排几乎都是围绕这个三阶段人生展开。但到今天,10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越来越多,我们每个人都在想,未来的多阶段人生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展开?这其实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我们观察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现在的年轻人结婚都很晚,不愿意早点生小孩。按照百岁人生、多阶段人生的逻辑,当人的寿命都延长到100岁了,那么我们结婚生小孩、交男/女朋友的年龄,是否也要相应地延迟?也许这是人类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生物学机理的一些变化。所以,我认为,对于这样的新的社会形态,我们非常地不熟悉,甚至是陌生。可能全社会都要去思考,人类新的百岁人生应当如何展开。


其次,在中国,受独生子女政策影响,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比全球的老龄化程度更为严重。前段时间,有很多研究在讨论如何鼓励大家多生孩子,如何鼓励大家早结婚,由此可见,老龄化的问题对中国的挑战和严重性是重于全球平均水平的。如今全球的养老金制度,基本为三支柱制度:第一支柱为国家,第二支柱为企业年金或职业年金,第三支柱为个人养老金计划。该制度建立于几十年前,建立于人生三阶段的模型上。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三阶段人生向多阶段人生演进,这其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如今的养老金制度体系是否要做进一步的思考呢?这些都是非常有挑战性的话题。


最后,总结我国的养老金三支柱特点:第一支柱做得非常好,在全球都处于领先地位,覆盖人群非常广,但第一支柱的社会责任巨大,如果全国人民的养老都依靠于由国家主力负担的第一支柱,那么恐怕独木难支,未来的养老压力只会越来越大,当前,第一支柱已经出现缺口,需要财政每年给予相应的补贴。第二支柱的职业年金和企业年金在近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它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覆盖的人群不足,覆盖人群数不到第一支柱的6%,在当前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扩大第二支柱的覆盖基数是一个非常值得去思考的问题。第三支柱,即平时大家说的个人养老金计划,也就是自己给自己养老,是劳动者根据自己在工作期间的积累,为自身退休之后30年或40年提供养老的模式。我认为这一计划在中国处于刚起步的阶段,如果与第一支柱数万亿级的体量去对比,当前第三支柱个人养老计划的金额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我对这个问题思考后的答案是,当下,面对快速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大家都在忙乱地应对中,虽然做了很多有效的工作,但是体系化、根源性的问题还需继续进行思考与探索。


思考二:中国养老金第三支柱从2017年便开始试点,为何到今天才说养老金第三支柱迎来了时代机遇?以及资管机构应如何拥抱这个时代机遇?


2017年,国务院下发文件,随后保险公司的养老金产品和基金公司的目标日期基金开始推行,迄今已五年。最大的变化始自今年4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业务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意见》出台之后,银保监会和证监会相继颁发了相关征求意见稿。随后,大家就看到了密集的养老理财、养老储蓄,包括国民养老保险公司开业发布的第一只产品在内的多种养老产品,我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今年真的是养老金第三支柱爆发的元年。


之所以说2022年是养老金第三支柱爆发元年,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第一,账户制。《意见》首次明确,通过在银行开立唯一的个人养老金的银行账户,将银行纳入了中国的养老体系。这一举措带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效果就是实现了需求侧的一个入口,极大地解决了养老金第三支柱触达、服务客户的痛点,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自2017年以来,包括养老保险产品、公募基金的目标日期型基金在内的多种基金,让大家明显地感觉到了资管机构端的服务开始产生,但是如何将这些产品和服务有效地触达养老客群,这一链条是不完整的,所以养老体系的发展相对受限。现在,养老服务可以通过商业银行,这一中国金融体系中最大主体的产品体系、渠道、服务、科技进入到千家万户,触达到中国最广大的需求群体,这是具有非常重大意义的突破。


在一个入口之后对应的是一个财富管理平台,财富管理平台后链接了N个管理人和X个产品,也就是说,一个账户入口和一个财富管理平台,有效地解决了过去三支柱发展中的需求侧通路不畅的问题。


第二,引入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是在养老金投资管理的市场化上迈出的非常有意义的一步。这与美国IRA账户管理人的逻辑一致,美国的账户管理人可以覆盖到公募基金、信托机构等多类型,允许客户通过自己的账户自主选择投资的养老产品,由开户银行和资产管理机构提供不同的养老金产品。《意见》发布后,最大的进步就是将各类管理人纳入个人养老金的财富管理平台中,并首次将银行理财纳入了养老金第三支柱的投资范围。同时,把对基础养老资管产品的选择权交还到客户个人。


养老金第三支柱为什么对资管行业如此重要?我的理解,二者为一个硬币的两面:一方面,第三支柱养老金的发展带来了长期资金,这是穿越周期、定期定投的资金,而这种资金对于整个资管行业而言是好的、理想的资金;另一方面,资管机构获得这种长期、定期定投资金后,可以将其有效地配置到长期资产、资本金、资本市场、基础设施等多种场景中,如此一来,从资金端到资产端的整个通路就被打通了,有效解决了我国当前面临的金融体系缺乏长期资金的痛点。


在此大背景下,资管机构怎样去拥抱养老金第三支柱的机遇?我认为至少需要从四个方面展开:


第一,资管机构要丰富产品的供给,提升自身投研能力,抓住养老产品牌照开放的机遇期。当下就是一个良好的机遇期,但资管机构是否能把握,还取决于自身的投研能力,即能不能为养老客户打造可持续的、稳健的投资收益?能不能为养老客户赚取中低波动下的、长期稳健的投资收益?公司的产品设计是否可以有效地满足客户的养老需求和流动性需求等一系列的问题。银行理财公司可以利用客户对银行理财品牌的信任,以及自身的大类资产配置能力做很多事情。最新的数据显示,尽管银行理财公司刚刚成立还不到三年,但其管理的产品规模已接近20万亿,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也超过9,000万,可以说,客户对银行理财是信任且有认知的,而这种理解和认知是非常宝贵的。


第二,资管机构要推进投资者教育,激发客户养老规划和投资需求。即使所有的资管机构、理财公司都厉兵秣马做好了准备,但是资金来源于何处?因此,资管机构要帮助投资者激发养老投资需求,进行人生养老规划。所以,投教的工作是理财公司乃至全社会都要共同努力去做好的工作,比如,银行理财公司可充分利用母行线下网点和客户经理优势,保险机构可发挥保险代理人队伍优势。


第三,要深刻地思考怎样优化客户及账户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将来的养老客户在银行既有存款账户、财富账户,还有养老金投资账户。如何给客户做一个完整的呈现?怎样陪伴客户的全生命周期?目前,在自上而下的指导下,我了解到试点银行都在快马加鞭地打造和测试自己的养老金客户服务平台,因为一个客户只能选一个银行作为入口,谁能抓住这个入口则取决于自身的服务能力。


第四,聚焦生态。养老的生态不仅是资管行业的生态,更超越了行业本身。因为养老的需求,除了投资,还有康养、文娱、养老、医疗等等,各家机构都可依托本集团和外部协作单位,为养老的客户提供综合的解决方案。比如光大理财,去年在发行第一只养老理财产品的时候,就整合光大集团、光大银行内部相关资源为客户提供综合养老服务,例如光大永明人寿为客户量身定制商业养老保险规划,光大养老给予有需求的客户养老社区体验入住权,光大惠民提供社区家政体验,中青旅遨游提供高端客户旅游专线定制服务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浅浅的试水。未来,综合解决方案能力对一家资管机构的综合竞争力是至关重要的。


思考三:银行理财行业在养老金第三支柱方面做了哪些探索和实践?


养老金管理是所有资管人追求的星辰大海,也是我们所有银行理财人心中的诗和远方。我认为,这些年,银行理财还是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以光大理财为例,早在2013年,光大银行就推出了一个养老主题的产品叫“颐享阳光养老理财产品(AB型)”,当时就创新性的做了净值化管理,产品每月分红,分AB型,A型为红利再投,B型为现金分红,迈出了银行理财在养老理财产品探索的第一步。2020年2月,光大理财公司开业成立后发行的第一只产品,经过内部激烈讨论,决定把第一只产品EW0001定义为5年期限的养老主题产品,在交易结构上,巧妙引入流动性安排,产品成立满两年后,每年将向投资者返还25%的份额,用来满足投资者支付生活费用、医养费用、旅游费用等日常开销的需求,从而实现长期投资目标下的短期流动性安排。这些都是初步的探索与试水。


当然,最大的进步是监管部门在去年9月份开始推行的养老理财产品试点,从2021年9月的四地四机构开始,后来扩展到十地十机构。截至今天,十家机构已经发了30余只产品,募集规模超过600亿元,短短半年多,募集金额超过了过去5年养老保险、目标日期基金产品募集的资金总量,我认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养老理财产品试点是成功的,进步是巨大的。


光大理财是全国首批养老理财产品试点机构,在养老理财产品设计方面,我们考虑需要突出的“养老”特性就是长期、普惠、稳健:长期,设计的产品期限不短于5年;普惠,执行最优费率,同时兼顾流动性安排,满足养老客户的需求;稳健,建立平滑基金、风险准备金等机制。截至今天,光大理财已经发行了8只“颐享阳光养老理财产品”,总的来看,收益表现相对稳健,最可贵的是8只产品业绩表现的一致性较强,给了养老理财客户对银行理财的信心,守住了中低波动的净值呈现,在和全行业资管产品的对标中,“颐享阳光养老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表现也处于较好状态。


在公司内部,我们也不断复盘总结,光大理财的养老理财产品是靠什么获得了客户的认可,又是靠什么获得了可持续的、稳健的投资收益?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点:首先,在试点开始便确定的多资产、多策略的理念;其次,最早在战略层面便提出三个指导原则,一是绝对收益导向,二是权益配置倒U型下滑曲线,三是重视风险管理;最后,在战术执行层面,光大理财的资产三分类与其他试点机构也不一样,我们按照低波打底、绝对收益、权益弹性的逻辑进行投资,也注重把握交易机会、止盈止损等。


整体看来,养老理财试点近一年时间,在银保监会的指导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达到了不错的预期。


思考四:关于今后我国养老金多支柱建设的四点建议。


第一,在未来打通第二、三支柱。因为第二支柱的覆盖人群不到第一支柱的6%。从雇主的角度,企业年金的缴费基数较高,雇主的缴费压力较大。如果可以打通企业年金和个人养老金账户体系,统一将其对接到人社部的信息平台,尤其是灵活用工的雇主,可以用较低或者较灵活的缴费比例进入第三支柱,同时让员工去企业享受第二支柱的税优,将会显著提高雇主的参与意愿,从而为整个养老体系带来新的水源和活力。从个人的角度,如果我们可以像美国一样将第二、三支柱打通,将来在换工作或者退休的时候,可以直接把第二支柱的养老金转移到第三支柱的个人账户,从而投资到监管认可的资管产品中,既可以提高资金效率,同时避免了跨账户转换损失。所以在顶层设计的时候,可以考虑将第二、三支柱打通的政策框架,将个人养老金账户的信息登记、电子化体系进行自上而下的统筹建设。


第二,加大配套政策的支持力度。现阶段最大的配套政策是税优,但一年1.2万元的税优所覆盖的人群是极其有限的,对于一些原来就是低收入的人群而言,本来就无需交税,如果做了养老投资,到期时还要交税,反而是不利的。我们也可以假设,除了税优之外,在未来个人养老的制度设计上是否可以结合如遗产税、房产税等进行统筹思考?养老账户是个人未来的养老钱,是否可以将该账户构建起风险隔离、破产隔离的保护机制?是否可以给该账户构造弹性缴费机制?这些都有利于帮助养老人群主动增加养老账户的资金。


第三,进一步促进养老金市场供给侧改革。对于调动资管全行业的力量形成充分竞争、可持续发展的多行业、多产品共同参与等方面,还可以做更多的努力。虽然,现阶段养老金第三支柱的顶层设计已经处理得较好,各家主体都可以进入市场,但是在实操中还有很多细节需要理顺,银行理财公司还处于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的管理人体系之外。我建议,是否可以给银行理财公司一个机会,考验一下银行理财公司是否符合年金管理的要求,把管理人的队伍做大,把竞争做充分,从而更好地回馈投资者。


第四,在兼顾普惠和可持续发展的层面构建养老金产品。当前养老理财试点相对较为成功,但普遍是极低的管理费、销售费以及零申购费、赎回费的产品,基于养老理财的普惠属性和银行理财公司的社会责任担当,这是应该的,同时也是监管部门在试点期间提出的要求。目前来看,整体的试点效果非常好,但如果放眼长远,各类养老金管理机构要管理大体量的资金,要提升投资管理能力,还需要在普惠和可持续发展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论坛立场)


2022-08-24 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