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WM50新闻】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2022年会圆满收官

12月25日,为期3天的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2022年会在北京圆满收官。本次年会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这一主题,广泛邀请政府与监管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及业界领袖展开高水平的思想交流,分享真知灼见,展望前沿趋势,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并做好开局之年经济金融相关工作建言献策。本次年会由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主办,农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Invesco、景顺长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承办。



12月25日

12月25日,年会围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提升与长效机制”、“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升直接融资比重”、“共同富裕愿景下的财富管理发展新趋势”以及“老龄化加速下的养老金融发展:挑战与应对”五大主题展开深入探讨。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理事长、原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出席会议并致辞。


CWM50理事长、原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


尚福林在致辞中表示,过去十年中国经济和金融行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着一定的风险挑战,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正在上升。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进行深刻分析,进一步凝聚了共识,坚定了信心,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指明了方向。尚福林认为,一方面,我们要坚定信心,正确看待当前的困难、挑战,充分认识到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具有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也要未雨绸缪,前瞻扎实地做好经济金融工作。尚福林指出,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金融业比以往都更加需要找准自身定位,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金融工作的思路和举措,坚定不移地走好中国特色发展之路,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金融力量。


全体大会: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12月25日上午,首场全体大会以“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为题,中国财政部原部长楼继伟,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正部长级)宁吉喆,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中央财办原副主任杨伟民出席会议并作主旨发言。


中国财政部原部长楼继伟

楼继伟认为,2023年实现经济较高的预期增长目标,面临以下困难:一是2021年出现的需求不足、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在持续;二是疫情政策调整后面临的不确定性还会增加;三是市场信心不足特别是民营企业信心不足;四是信心提振需要一个过程,可能延续到明年二季度。楼继伟就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增效提出几点建议:第一,减税降费仍应作为主要措施以保市场主体和保就业;第二,优化支出政策;第三,可适当增加地方赤字。此外,楼继伟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统一体制;第二,着力于高水平、制度性对外开放,同时通过市场和政府相结合的办法补上技术短板,提高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自主性。


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正部长级)宁吉喆


宁吉喆认为,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各项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明年我国将迎来实体经济、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发展的新浪潮,助推我国经济回升向上:一是发展实体经济成为世界发展的新特征;二是发展数字经济是当代发展的大趋势;三是发展绿色经济前景广阔。未来我国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力能力将进一步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将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汽车及新能源电池产销将进一步扩大,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的研发应用、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将迎来发展。同时,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ESG投资将大幅增加。


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


肖钢认为,上市公司不仅在整个国民经济当中发挥骨干作用,同时也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肖钢围绕数字经济问题提出五点思考:一是数字经济的核心产业在A股上市公司中研发投入占比高;二是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A股上市公司营业总收入增长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三是从市场估值的情况来看,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A股上市公司显著地高于其他公司;四是从A股募集资金的情况来看,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大大高于其他A股IPO募资的增长速度;五是从产业数字化角度出发,A股公司也在加速推进,主要表现为数字化转型的渗透率高于其他企业,上市公司数字化转型效果较好,A股上市公司中数字化投资正形成热潮。此外,肖钢指出,为了进一步发挥上市公司在发展数字经济当中的引领作用,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大基础研究投入,集中力量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二是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企业的全球竞争能力;三是注重数字化转型效益,提升全要素生产力;四是加快培养数字化人才队伍,保障数字经济企业安全、规范、健康发展;五是加强数据治理体系建设,依法规范竞争行为,提升内控合规管理水平。


中央财办原副主任杨伟民


杨伟民认为,经济是一个多种变量、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系统,所以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原则,要处理好十一个重点关系:第一,质量与数量,高质量发展是质量与数量的统一;第二,市场与政府,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第三,发展与监管,既要解决政府监管不到位,也要防止政府干预过多,特别是政府监管不能破坏市场机制;第四,发展与减碳,减碳要建立在经济增长、能源安全供应的基础上,同时要立足国情,充分考虑煤电灵活性改造的进展;第五,发展与共富,当前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和财产差距逐步拉大,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第六,长期与短期,防止短期给长期留下后遗症、防止长期任务短期化、防止长期任务短期不努力;第七,发展与安全,发展必须注重安全,不安全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但不发展是最大的不安全;第八,发展与环保,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但最终解决环境问题需要久久为功;第九,落实与问责,各项工作都要抓落实,同时要科学精准问责;第十,激励与约束,既要加强对企业和公职人员的约束,也要注重健全激励机制,助力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守;第十一,一般与特殊,既要把握特殊的国情、省情、县情,更要遵循一般规律。


全体大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提升与长效机制


第二场全体大会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提升与长效机制”为题,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重恩,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陈文辉,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中国银保监会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出席会议并作主旨发言。

CWM50学术委员会主席、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重恩


白重恩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为题,对我国经济金融发展进行分析后提出四点思考:一是专业精神对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性。通过“行政体系把握方向、金融机构落实执行”的合理分工,切实做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风险的有效控制;二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关键在于对创新的支持;三是探索科技支持金融的具体方式。一方面要鼓励数字智能技术创新支持金融,在帮助金融识别、判断和管理风险的同时,保护市场的竞争,避免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要高效利用政务数据帮助金融部门处置管理风险;四是对有关实体经济的界定。所有服务于满足人民合理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的产业都应该属于实体经济,金融应该支持符合条件的产业。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陈文辉


陈文辉认为,放眼长远,资本承担责任与获取收益是有机统一的。陈文辉指出,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发展和安全并举”,资本应该加大对此的研究力度,这其中蕴含六大投资机会:一是数字经济发展和“双碳”目标推进带来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机会;二是逆全球化背景下产业链、供应链重构投资机会;三是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投资机会;四是经济高质量发展掀起的并购潮投资机会;五是长寿时代与老龄化带来的产业变革投资机会;六是新时代消费观念变革投资机会。为形成长期资本创造更好的环境,陈文辉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增加长期资金来源,推动长期资本市场形成;二是提高资本市场流动性,培育形成更多的长期资本;三是创新产品设计,满足机构投资者特殊要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


高培勇认为,新发展理念就是高质量发展的标尺,完整、准确、全面地贯彻新发展理念,至少要遵循三个方面的基本线索。第一个线索,要看清发展理念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不仅要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而且要阐明关于发展的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一系列的问题;第二个线索,要看清楚、弄明白,新发展理念与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新发展理念立足国情,具有高度问题导向属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分别解决的是发展动力、发展不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内外联动、社会公平正义等问题;第三个线索,要重视新发展理念的与时俱进性。如今,我国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需要结合时代背景从根本宗旨、问题导向、忧患意识践行新发展理念。


中国银保监会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


杨凯生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中国金融发展之路”的会议主题,做出如下判断:一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任务对我国商业银行提出了新的要求;二是高质量发展是商业银行自身经营发展的目标之一;三是新产业、新动能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今,商业银行存在银行服务体系、银行自身的体系结构和实体经济越来越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不匹配的问题,新兴产业发展特点和商业银行传统信贷的管理审批模式不匹配,银行信贷资金的供给能力和实体经济的需求量也不匹配。对此,杨凯生建议,引导银行业建立差异化服务格局,促进区域性银行回归本原,优化商业银行的外部生态环境。杨凯生指出,资本补充工具质量不高,以及资本补充工具被银行金融机构投资者互相持有的现状不利于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解决这一困境的根本在于加快信贷资产证券化,有效节约银行在信贷投放中的资本占用,增强银行信贷投放能力。这也有助于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与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结构的调整优化。


高峰论坛:健全资本市场功能  提升直接融资比重


12月25日下午,首场高峰论坛以“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升直接融资比重”为题,中国证券金融公司原董事长聂庆平,建信理财董事长刘兴华,兴业证券总裁刘志辉,博时基金董事长江向阳,华泰联合证券董事长江禹出席会议并在论坛上发言。本场高峰论坛由长江资管董事长高占军主持。


聂庆平认为,“要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其中最为重要的改革是股票发行注册制:第一,健全注册。一方面,监管部门要健全以招股说明书作为法律文件的注册审核制度。另一方面,要把企业能否股票发行成功,能否实现挂牌上市的等实质性判断的选择权交给投资人;第二,健全询价制。谁来购买,谁来报价;第三,健全法制。签署招股说明书的每一个人,既包括发行人,也包括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投资银行等都需要对瞒报、漏报或者是误导性陈述承担法律责任。聂庆平对财富管理市场回归本源提出三点建议:第一,要明确公开发行的理财产品和资管产品的证券属性。第二,对于公开发行的理财产品和资管产品也实行注册制的监管。第三,制定系统的金融服务法。

刘兴华就理财公司如何丰富金融市场体系和推动资管业务转型分享了四点思考:第一,理财公司始终坚持为人民理财;第二,理财公司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建设;第三,理财公司未来将聚焦高质量发展,搭建具有银行理财特色的投研体系,全面加强精细化管理;第四,理财公司要办出自身特色,坚持理财产品低波动、收益稳的主要特点,坚持成为市场长期资金的提供者,坚持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刘志辉认为,高质量发展之路带来了绿色金融发展新机遇。“双碳战略”创造了新的结构性投资需求,绿色债券和ESG投资将有更广阔的前景。刘志辉指出,证券金融机构在绿色股权融资、绿色债权融资以及相关主题投资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实践。在绿色股权融资方面,证券公司大力推动绿色企业上市融资、再融资,并呈现了加速发展的态势。在绿色债券融资方面,证券公司作为债券承销商和ABS管理人,积极参与并助力实体经济绿色发展。在绿色投资方面,以低碳、环保、ESG等为主题的绿色投资,证券公司在推动绿色指数的编制,开展绿色相关研究工作,以及投资者教育活动,促进绿色投资规模增长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江向阳就公募基金如何服务实体经济、服务资本市场功能完善提出七点建议:第一,要夯实基本面研究和定价能力;第二,丰富价值投资的实践;第三,提升投资者服务能力;第四,服务养老金融;第五,加快数字化转型;第六,服务国之大者;第七,坚持底线思维。

江禹结合投资银行的业务实践,分享了投资银行在健全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和有效管理风险功能方面可以发挥的作用。一是投行应回归本源,不断提升执业质量,做好资本市场“看门人”;二是专业服务价值链条向“早”延伸。越成熟健全的资本市场,越能更好地支持中早期、高成长性的行业和企业;三是围绕龙头企业做“大”产业链价值;四是投行要带动证券公司的综合金融服务,即“全”业务链,IPO可以成为券商资管、托管、交易、融资融券等业务的源泉。


高峰论坛:共同富裕愿景下的财富管理发展新趋势


第二场高峰论坛以“共同富裕愿景下的财富管理发展新趋势”为题,中国农业银行私人银行部总裁黄潞,中国保险资管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曹德云,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教授、副院长张晓燕,中金财富证券总裁吴波,上海信托总经理陈兵出席会议并在论坛上发言。本场高峰论坛由好买财富创始人、董事长杨文斌主持。


黄潞认为,在共同富裕愿景下,财富管理发展更要强调“以人为本”,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实现这一目标,黄潞认为行业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发力:第一,要真正提升财富管理的包容性。财富管理是一个门槛较高的服务,其背后蕴含着金融机构对成本效益等因素的考量;第二,要切实提升财富管理的专业性。特别是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如何为客户提供正向财产性收入,要求财富管理机构进一步提升专业能力;第三,要始终重视财富管理的稳健性。财富管理业务风险存在于产品服务研发、投资交易、产品运营等各环节,需要金融机构忠实地为投资者负责,这是财富管理服务共同富裕发展目标的基本要求。

曹德云认为,近年来,保险资管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是资产规模与投资收益不断提升,行业发展韧性不断巩固;二是多层次监管体系及标准、制度逐步完善,加速释放行业发展活力;三是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显著提高,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作用更加凸显;四是保险行业负债端和资产端面临双重压力;五是产品创新有所欠缺,相较同类产品需要进一步提升丰富度及灵活性。

张晓燕认为,中国财富管理行业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但依然处于早期阶段,仍面临很多问题。互联网财富相对于传统财富管理有独特的优势:一是提供信息服务。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给投资者,如产品特点、管理人、市场波动等;二是提供理财建议服务。对个人投资者进行画像,根据风险承受能力和理财目标,进行资产配置、组合选择、交易执行等;三是提供投资者教育服务。财富管理平台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有针对性地对受众进行投资者教育。此外,互联网理财机构还可以通过指导三类行为切实帮助个人投资者:首先是指导投资配置;其次是指导产品选择;第三是指导择时交易。

吴波围绕“客户视角下的买方投顾”为题进行四个方面的分享:一是2022财富管理市场极具挑战。2022年股市和债市都遭遇剧烈波动,造成客户风险偏好急剧下降,资金也受到了不小的损失;二是买方投顾从关注产品到关注需求。买方投顾的服务模式希望能够更好帮助客户度过净值化转型的挑战,希望引导客户更关注自身的需求;三是买方投顾是否真实改善了客户的体验。回顾过去三年买方投顾数据,买方投顾的数据好于当年股票和基金表现;四是买方投顾可能已成为财富管理行业转型的共识。

陈兵围绕“共同富裕愿景下财富管理发展新趋势和信托解决方案”为题进行信托行业经验分享:一是财富管理发展呈现三个新趋势,需求普惠化、目标多样化、服务综合化。陈兵指出,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2万美元,居民对于财富管理的需求将迎来长期的系统性增长;二是信托公司在普惠性财富管理中具有差异化且不可替代的价值,是居民追求美好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信托公司在普惠性财富管理中的价值集中体现于信托制度带来的三类价值;三是信托公司发展普惠性财富管理不断探索与实践,构建立体化财富管理产品体系、打造特色化普惠财富管理产品与服务、立足数字化转型战略,推广数智化运营。


高峰论坛:老龄化加速下的养老金融发展——挑战与应对


第三场高峰论坛以“老龄化加速下的养老金融发展:挑战与应对”为题,光大理财总经理潘东,华泰保险集团首席投资官、华泰资产总经理杨平,信安金融集团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钟蓉萨,建信养老金管理公司总裁曹伟,中欧基金董事长窦玉明出席会议并在论坛上发言。本场高峰论坛由大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姚余栋主持。


潘东认为,我国养老金融面临“三个超预期”、“四个挑战”和“五大机遇”。三个超预期:一是出生人口下滑超预期;二是疫情冲击下经济增速放缓超预期;三是老龄化叠加中青年失业率快速上升超预期。四个挑战:一是全社会养老金规模占GDP比重偏低带来的挑战;二是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占个人金融资产比重过低带来的挑战;三是养老金投资于权益市场的比例偏低带来的挑战;四是未富先老背景下,养老金融亟需弥补总量小、结构失衡、权益占比偏低带来的挑战。五大机遇:一是要抓住当前第三支柱政策契机,提升个人参与积极性;二是发挥养老金融各方角色的主动性,共同推动养老金融市场发展;三是管理人应当聚焦养老金融的长期稳健投资;四是逐步实现资本市场与养老金的良性循环;五是银行理财要抓住首次纳入养老金融主流体系的契机。

杨平认为,中国养老金融的发展任重道远:一是中国进入深度老龄社会,养老金支付压力不断加大;二是中国初步建立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三支柱发展极不均衡;三是市场利率中枢下行,收益率压力持续存在;四是个人养老金产品池急需优化扩容。杨平指出,保险资管业积极参与养老金三支柱建设,其稳定优秀的投资业绩成为管理人选聘和考核的关键。杨平认为,保险资管机构应致力成为长期资金的优秀管理者,重点打造立体投资能力,拓展多方合作机会,在制度设计和产品准入等方面获得中国养老金融市场更多深度参与的机会。

钟蓉萨从政策特征、产品服务和投资要点的角度做了关键分享。钟蓉萨认为,个人养老金政策框架具有五大核心特征:一是财税支持为基础;二是账户制度为核心;三是投资者自主性强;四是开放的产品谱系;五是市场化的运营导向。钟蓉萨认为,各大金融机构可借此机会发挥自身优势抢占发展先机,提升一站式产品和专业化服务。银行通过一站式综合策略服务客户全生命周期,长期锁定优质纳税客群;保险致力于打造养老金融闭环,短期丰富产品类型,未来打通养老消费;基金主打依靠长期优秀业绩吸引客户,推出适配养老属性的养老目标基金。钟蓉萨认为,养老金投资有三大关键点:一是资产配置,多元配置是养老金良好回报的重要驱动,另类资产配置有利于获取长期更高收益并降低组合波动;二是权益投资,养老金权益投资是国际趋势,权益投资比例代表养老金市场化投资深度;三是长期投资,享受时间的红利。

曹伟认为,国内养老存在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两类情况,未备先老是指对养老缺少规划,养老难的问题远不止于资金短缺,养老本质上是始于金融却终于服务的混合型体系。从需求端来看,既有对金融投资的需求,也有对消费服务的需求;供给端来看,既有资金投资保值增值,也有养老院、养老医疗、养老看护等机构的照护服务。在养老金融生态圈内,客户是核心,金融是关键,服务是保障。C端客户既要资产保值增值,也要获得优质养老服务;B端养老金融生产者需要将客户的金融需求和服务需求联动,打通老年人的投资、消费和生活链,形成信息流、资金流和服务流的完整闭环;G端政府可以通过税收递延、资金补贴等方式充分支持养老金融事业的良性发展。曹伟指出,既要提高养老产品丰富性,也要重视对不同品类产品的统筹管理,可以借鉴年金的管理模式,通过受托人角色来保证投管人按照客户意愿来进行决策。

窦玉明指出,需要用长线眼光,持续投入资源来助力中国个人养老金事业的发展。窦玉明认为,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有四点特殊性,即投资期限长、单一金额小、账户数量多、未来总额大,这对个人养老金的投资服务和投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窦玉明认为,在投资服务方面,个人养老金事业发展壮大不仅要提供丰富的产品,更关键的是把投资顾问环节做好;在投资管理方面,金融机构要让产品风格更加稳定,投资业绩更加可预期,减少对基金经理个人能力的依赖,更加强调团队建设和平台支持。窦玉明指出,基金管理不要“向上做”,对投资理论、投资理念的过分强调会让投资变成玄学而不是科学;而要“向下做”,投资要学习传统行业,踏踏实实做基本功。

12月25日会议由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秘书长刘喜元主持。


12月24日


12月24日,年会围绕“加力促进经济复苏:目标与路径”、“深化金融改革与推动高水平开放”、“创新驱动下的经济转型与金融支持”、“金融科技发展与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全面净值化:银行理财的发展对策与能力提升”以及“市场前瞻:2023年投资的‘危’与‘机’”六大主题展开深入探讨。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常务理事、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理事长李剑阁出席会议并致辞。


CWM50常务理事、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理事长李剑阁


李剑阁在致辞中表示,当前国内发展稳定任务显得愈加艰巨繁重,当务之急是要提振信心、稳定预期,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李剑阁指出,改革开放是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国运的关键一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改革开放没有完成时,依然任重而道远。改革与开放相辅相成,扩大内需要建立在社会财富大幅增长的物质基础之上,只有发挥市场功能才能创造社会财富;未来,开放的重心由要素开放、市场开放、机构开放等政策型开放,转向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谈及金融开放,李剑阁认为,我国金融业双向开放步伐不断加快,近年来在资本市场、银行保险业、证券业等领域的开放措施加快落地,有力提振了外资机构投资中国金融市场的积极性。跨境金融监管能力不断提高,更加注重开放的节奏和安全,稳妥有序推进金融市场制度型开放。李剑阁指出,长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牢扭住改革开放这个牛鼻子,中国经济就可以爬坡过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全体大会:加力促进经济复苏——目标与路径


12月24日上午,首场全体大会以“加力促进经济复苏:目标与路径”为题,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尹艳林,中国财政部原副部长朱光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出席会议并作主旨发言。


图片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尹艳林


尹艳林认为,2022年我国经济取得的成绩实属不易,主要体现在三个“超预期”:一是疫情冲击超出预期,二是外部环境震荡超出预期,三是美国宏观政策走向超出预期。面对三种超预期叠加,我国经受住了考验和挑战,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这是我党带领全国人民团结奋斗,攻艰克难的结果。展望明年,尹艳林指出,虽然“三重压力”仍然较大,但发展的有利因素增多:一是防疫逻辑转变,二是政策优化,三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从更长周期看,近年来的经济下行只不过是疫情带来的短期扰动,还不足以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石。经济快速恢复的曙光就在前头,对此要有十分的信心。针对如何推动我国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尹艳林认为,要把握好八个重点方向:一是大力提振市场信心,二是恢复和扩大消费,三是有效带动社会投资,四是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五是启动传统服务业发展,六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七是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八是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中国财政部原副部长朱光耀


朱光耀认为,2022年对于全球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而言,是风高浪急的一年,有三方面警示:一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把2022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测下调到3.2%,2023年度全球经济的增速预计为2.7%,并且有25%的可能性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将低于2%;二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3年可能会发生二战结束以后的第三次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将在2023年陷入一场全面的衰退,要特别警惕西方主要经济体自身货币政策“急转弯”后,对主要工业化国家产生的反噬作用;三是美国企图对高新技术出口构筑“小院高墙”,通过《2022年芯片与科学法案》和《通胀削减法案》实施所谓的“脱钩”、“断链”的战略,延缓中国经济的发展。对此,朱光耀指出,中国经济作为全球的第二大经济体,在新的一年中,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的工作,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图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


王一鸣认为,随着优化疫情防控措施积极效应逐步显现,中国经济有望明显回升,但长达3年的疫情反复冲击,对我国经济运行影响深远,实现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仍需付出更大努力。而“改善预期,提振信心”则是纲举目张的做好经济工作中的“纲”。王一鸣指出,一是提振企业和企业家信心。需健全以公平为核心的产权制度,保障各类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二是需要提振消费者信心。消费的持续恢复有待居民家庭资产负债表的修复,要通过扩大公共服务支出,提高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支持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松绑房地产限购限贷政策,鼓励金融机构降低按揭贷款利率,积极恢复旅游等服务消费,释放出行消费的巨大潜力;三是需要采取务实行动。应聚焦市场主体的关切和痛点,抓住关键性问题,以激发市场活力为导向,在切实解决问题中回应市场关切,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市场信心。


全体大会:深化金融改革与推动高水平开放


第二场全体大会以“深化金融改革与推动高水平开放”为题,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中国进出口银行原董事长胡晓炼,中国银保监会原副主席王兆星,中国证监会原副主席姜洋出席会议并作主旨发言。


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中国进出口银行原董事长胡晓炼


胡晓炼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为指导,全面落实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务,不断深化对金融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立足中国实际,走出了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胡晓炼认为,要坚定走好这条发展道路,需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从国有控股金融机构为主的金融组织体制特点出发,着力解决好面向广大中小民营企业服务短板,使金融资源的供给和需求更加适配;二是从中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属性出发,加快构建更加平衡协调、灵活高效的金融资源配置体系,实现融资结构转型;三是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出发,处理好金融和财政政策科学定位与协调配合的关系。我国有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财政金融政策的协调配合更具优势。


中国银保监会原副主席王兆星


王兆星指出,在即将到来的2023年乃至未来一个时期,我国仍将面临许多困难和压力,仍然要继续应对许多风险、挑战和不确定性,但尽管如此,依然要坚定信心,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所明确的各项工作目标和工作重心。王兆星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必将以经济的现代化为支撑,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必将以中国的产业现代化为支撑,而中国产业的现代化又必将以教育、人才、科技的现代化为支撑。科技创新将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现代化的最重要因素,也是提升国家的生存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由世界大国变为世界强国的最重要支撑。王兆星强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金融的作用不可或缺,必须努力做到如下六点:一是金融业要加快自身变革,包括体制、机制、流程、模式及管理的变革;二是金融业要大力支持科技变革;三是金融业要大力支持产业变革;四是金融业要大力支持能源变革;五是金融要统筹创新、开放、发展与安全的关系;最后,金融业要在当前大力支持稳增长、稳就业、稳消费、稳投资、稳外贸之经济大局,为促进经济全面企稳回升奠定基础。


中国证监会原副主席姜洋


姜洋对我国期货市场建设进行分析后认为,期货市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三个特点:一是交易所治理结构;二是“先收钱后交易”的期货保证金制度;三是“穿透式”监管。姜洋表示,以上三个主要制度特点既遵循了期货市场的普遍性规律,也体现了中国特色,运行20多年来,效果良好,推动了我国期货市场的跨越式发展,用30年时间走过了西方160多年的发展路程。姜洋指出,我国期货市场将继续尊重市场规律,发挥自己特色,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注入更多更具体的内容,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新贡献。


全体大会:创新驱动下的经济转型与金融支持


第三场全体大会以“创新驱动下的经济转型与金融支持”为题,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中投公司原总经理屠光绍出席会议并作主旨发言。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


王忠民在发言中分享了三个关键词:加速器、独角兽、CVC(产业投资基金),并介绍了这三个模式间的协同效应。王忠民认为,云服务已经成为数字化社会最核心的服务场景,云服务还改变了发展场景应用当中的产业组织结构,主要有三点变化:首先是云服务的边际成本降低为零之后,云基础设施一定给社会的产业带来庞大的金融数据、产业数据以及技术数据的动能支持。随着数据累积,数据之间能够相互赋能,有助于发现更多新业态。此外,云服务将社会产业链中的所有技术均垂直细分为独立运作的产业链条。关于早期股权投资,王忠民认为,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一是在股权证券化的过程中,同股不同权和对赌协议制度能够更好服务创新创业;二是需要保证基金的流动性,能够更好找到交易机会和交易可能。


中投公司原总经理屠光绍


屠光绍认为,科技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转型,绿色发展引领的绿色低碳转型,数字经济与数字化转型发展这三大转型有巨大的金融需求,需要加大金融创新力度,适应和服务三大转型。屠光绍指出,一是三大转型有巨大的金融需求;二是金融要服务好三大转型,必须要适应三大转型过程中的新特征;三是要加大金融创新服务的力度。屠光绍认为,通过金融服务和金融创新来满足三大转型的需要,实现金融功能的深化:一要不断地扩大金融服务的三大域态;二要重点推动绿色资产,特别是碳资产的定价等绿色金融服务体系;三要以数据资产化作为主导,推动数据金融发展;四要加快金融机构的管理变革;五要加强金融生态的优化,包括了基础设施、监管和其他的配套政策,更好地发挥金融支持三大转型的重要作用。


高峰论坛:金融科技发展与金融业数字化转型


12月24日下午,首场高峰论坛以“金融科技发展与金融业数字化转型”为题,清华五道口金融发展与监管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张健华,中国工商银行首席技术官吕仲涛,上海保险交易所董事长任春生,申万宏源证券董事长刘健,恒生电子董事长刘曙峰出席会议并在论坛上发言。本场高峰论坛由国富资本董事长熊焰主持。


张健华认为,底层技术的进步会加快所有机构的数字化转型,带动应用层的创新,推动金融科技进一步发展。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基建也在推动金融科技向B端的服务扩展。底层技术的进步还使得农村普惠金融更加精准。数字人民币是数字经济时代非常重要的基础工具。同时随着技术的进步,金融科技的监管需要强调持牌经营和数据隐私保护。商业银行进行数字化转型,核心在于技术应用和数据的使用,需要在战略高度上重视全过程的数字化,由原来以产品为中心真正变成以客户为中心,完成内部的组织架构调整,构建一个敏捷型的企业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出数据要素的核心驱动力。

吕仲涛结合工商银行的实践指出,第一,“顶层设计先行、政策引领”是当前阶段数字化转型的显著特征。数字化转型的内涵是以“数据、技术”双要素驱动,加速业务模式、管理模式的创新和重塑,有效提高价值创造能力,实现企业级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在技术革新的推动下,历经电子化、信息化转型之后,目前正处于智能化阶段。第二,在工商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实践中,整体思路是打造“数字工行(D-ICBC)”品牌,竖立三个提升目标,进行五维数字化转型布局。第三,对于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需要做好意识、模式与组织机制三大转变,还需要实现从局部到全链路、在部门级或产品级与企业级层面上的数字化转型。

任春生从完善治理,发挥数字化基础设施促进金融业转型发展中的必要作用出发,首先谈到了数字化转型会在改变金融业务运行逻辑、改变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可及程度、改变金融风险的形态特征和分布领域三个维度上深刻影响金融生态。任春生指出,数字化基础设施是金融业数字化转型行稳致远的关键之锚。一方面,这体现在依托数字化金融基础设施能通过搭建安全可靠的“数据桥梁”,深化金融供给的普惠属性和整合资源提升国际竞争能级为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强基提质。另一方面,还体现在通过深度融入数字化金融监管体系,普及基础性数字公共设施和助力完善国家金融安全体系。

刘健认为,我国证券行业在金融科技领域的资金和人力投入方面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与此同时,在敏捷的组织架构改革等机制创新和云原生技术、融中台建设、5G应用提速、人工智能技术融合演进等新技术应用方面持续突破。刘健指出,申万宏源证券目前实现了技术与业务融合更好、产出效率更高、绩效职责共担的敏捷型科技研发服务模式,成立了数字化转型领导小组,正在实施“12349”金融科技总体规划,赋能公司九大业务领域。

刘曙峰从“数智化2030”这一时间锚出发,认为金融业的转型升级中,数智化在财富管理、资产管理与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三方面能够起到重要作用。同时,数智化转型也会带来诸多挑战:一是数据是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资产,如何从数据到智能,实现数据的价值;二是如何打破烟囱式系统,建设敏捷化组织;三是当前大的环境下,如何实现技术、数据库、芯片、中间件以及业务系统自主可控。刘曙峰指出,数智化转型是科技基础建设、业务流程重构、团队人才培养和文化理念的四重奏,这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业务流程重构和人才的问题,更是文化理念升级的问题。



高峰论坛:全面净值化——银行理财的发展对与能力提升


第二场高峰论坛以“全面净值化:银行理财的发展对策与能力提升”为题,工银理财董事长王海璐,农银理财总裁段兵,交银理财董事长张宏良,兴银理财总裁汪圣明,民生理财总裁张昌林,华夏理财总裁苑志宏出席会议并在论坛上发言。本场高峰论坛由北银理财董事长步艳红主持。


王海璐认为,“十四五”时期,银行理财公司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短期内行业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银行理财健康发展离不开对长期主义的坚守;其次,银行理财健康发展开离不开和销售渠道一起对客户的真诚陪伴;再者,银行理财健康发展离不开全行业的精诚协作。从中长期来看,王海璐认为,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光明前景和金融市场稳健发展历史机遇的信心没有改变。面向未来,王海璐指出,推动银行理财持续高质量发展,应做好“六个坚持”:一是坚持人民至上,进一步做好客户陪伴和服务;二是坚持自立自信,进一步提升自主投研能力;三是坚持守正创新,进一步平衡风险收益;四是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找准满足实体需求的突破点精准发力;五是坚持系统观念,进一步协同母行整体战略;六是坚持胸怀天下,进一步融入高水平对外开放。

段兵认为,银行理财的发展成效主要体现在八个方面:一是产品净值化转型顺利推进,理财公司持续扩容;二是理财行业规模稳步提升;三是客户数量平稳增长;四是产品业绩虽有波动,但总体稳健;五是绝对收益产品管理目标的理念基本形成共识;六是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方面积极有为;七是理财公司投研与运营能力快速提升;八是理财公司与银行渠道良性联动局面基本形成。段兵指出,当前银行理财行业也面临几方面的挑战:一是银行理财差异化战略定位的挑战;二是人才队伍与市场化机制建设的挑战;三是信息系统建设与数字化运营能力的挑战;四是标准化资产供应短缺的挑战;五是风险管理工具缺乏的挑战;六是股市的长期投资价值的挑战;七是客户对理财净值波动的认知与风险承担能力不足的挑战。

张宏良认为,在监管部门主导下,银行理财历经三年艰难探索,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1.0阶段取得积极成效。在此阶段,银行理财逐步回归“受人之托、代客理财”本源、作为连接金融与实体经济的重要桥梁助力直接融资市场深化发展、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提升。张宏良指出,当前银行理财进入了以“净值化管理”的2.0时代,行业整体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机构主体能力建设上要主动“自我革命”。一方面,要尊重规律,统筹实现质的有效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另一方面,要拥抱变化,深入做好资产与负债的匹配性管理。

汪圣明认为,尽管11月份市场的振荡调整有很多超预期的成分,但市场波动是客观的,其中既有反馈效应的影响,也和市场的流动性、深度有关,同时也与客户群体的风险偏好、对流动性的诉求和对波动的容忍程度有关。汪圣明指出,银行理财进一步转型发展需要坚守通过代客理财产品的创设和运作管理为老百姓守好“钱袋子”的基本定位,在此基础上做一些转型重构。首先,整个资管市场要培养一个相对较好的市场开放态势;其次,理财公司要从投资端的体系重塑方面,使资产的组合构建更加均衡,更注重流动性。

张昌林认为,资管新规运行四年多以来见证了行业的巨变,银行理财行业在规范化的道路上重新启航,但净值化的运行也给行业带来了很多的挑战。特别是今年面临两次大的市场波动,使得理财产品某种程度上也遭遇了较大的信任危机。张昌林指出,市场出现波动和“恐慌式赎回”的原因,除了投资者对波动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不高外,很重要的原因是银行理财的产品体系、产品体系结构、产品的风险收益定位需要进行进一步优化。张昌林建议:一是回归短中长期不同产品风险定位。二是降低短期产品收益预期,从而实质性降低短期产品的风险敞口。三是针对中长期的不同风险等级事先设定的风险收益特征,严格做好波动管理。

苑志宏围绕“对银行理财业务的再认识” 主题,重点就四个方面展开:一是短期内银行理财业务发展面临巨大压力。二是长期银行理财业务发展面临重重挑战。三是打造差异化核心能力是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破题之钥。四是大力发展银行理财业务是商业银行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苑志宏认为,全面净值化转型后,商业银行应尽快转变对理财业务的功能定位,适当降低对理财业务规模和创利的要求,重点着眼于提升客户综合服务能力、估值水平和品牌影响力等方面。


高峰论坛:市场前瞻——2023年投资的“危”与“机”


第三场高峰论坛以“市场前瞻:2023年投资的‘危’与‘机’”为题,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光大证券董事长赵陵,大家资产总经理吴剑飞,国泰基金总经理周向勇,新华基金原董事长翟晨曦出席会议并在论坛上发言。本场高峰论坛由易方达基金副总裁胡剑主持。


邢自强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了一些积极信号,疫情后中国经济有望涅盘重生、重回正轨。从外部环境来看,2023年全球经济总体来看并不景气, 2023年有望西方不亮东方亮。邢自强根据国外的经验分析,预计到2023年下半年,经济的增速复苏会更加强劲,并且经济的复苏主要由消费带动。邢自强结合日本经验,认为中国家庭部门的资产负债表虽然有一定的受损,但会随着疫情的消失而慢慢反弹,同时房地产行业明年有望趋于稳定。

赵陵指出,一是2023年的资本市场应重点关注政策指引,认为明年我国经济实现稳步复苏将成为资本市场的一个核心动力来源;二是2023年资本市场需要关注三个方面的核心投资机会:疫情防控的大幅优化与促进消费政策共振、安全和发展领域将是未来重要的投资主线之一、平台经济将迎来比较健康的发展机遇;三是2023年资本市场仍然存在风险,需要投资者未雨绸缪,既有来源于疫情的风险,也有来源于全球经济从胀转向滞的风险,海外市场可能出现新的危机,从而波及到国内市场。

吴剑飞认为,若想更好地发挥机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上应有的作用,机构投资者应该建立和完善自身中国特色的方法论体系,首要是充分且深刻地认识中国资本市场自身的特点。吴剑飞认为,未来的投资要适应于中国市场的特征、适应于投资的目标,还要适应于我国自身的特色优势。吴剑飞指出,2023年,无论是权益市场还是债券市场,都需要保持耐心和信心。

周向勇认为,应当摒弃短期思维,把2023年定位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局之年,在这一历史时点,立足长远进行投资规划,才能够脚踏实地的收获投资收益。周向勇提出,一是关注有关国家生产力方向的投资机会,二是关注丰富的现代化经济和产业体系的投资机会,三是关注居民财富增加和消费增长带来的投资机会。

翟晨曦认为,明年海外通胀压力将逐渐下降,美国经济衰退趋势基本已经确定,同时要关注欧洲和日本市场的风险。翟晨曦指出,我国房地产市场会出现一轮托底式的复苏,消费复苏大有希望,但仍需时间。翟晨曦认为,中国经济最大的风险来源于出口,主要原因是海外需求的收缩。翟晨曦判断,2023年中国市场利率会温和反弹,呈现“上有顶、下有底”的区间上弹过程, 海外投资者会更多地拥抱中国市场。


CWM50常务理事、中国国债协会会长孙晓霞

12月24日会议由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常务理事、中国国债协会会长孙晓霞主持。


12月23日


12月23日,年会围绕“2023年宏观经济与政策展望”与“向改革、开放、创新要动力,促进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两大主题展开深入探讨。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重恩出席会议并致辞。

白重恩在致辞中表示,在党的二十大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的背景下,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作为金融领域的重要智库平台,选择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为2022年年会的主题恰逢其时。白重恩指出,2023年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的开局之年,也是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后的第一年,明年的经济工作对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对未来的经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至关重要。白重恩对年会首日两场高峰论坛中关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解读充满期待,并希望通过本次年会的成功举办,为我国2023年经济金融工作带来启发。


高峰论坛:2023年宏观经济与政策展望


12月23日的首场高峰论坛以“2023年宏观经济政策展望”为题,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祝宝良出席会议并在论坛上发言,中国人民银行参事室主任纪敏提供书面发言。本场高峰论坛由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所副所长吴萨主持。


刘元春认为,目前我国经济形势进一步收缩的压力在加剧,表现在供给侧增加值参数的加速回落及出口、投资和消费三大需求的加速收缩。刘元春指出,疫情对我国社会、经济秩序的影响及政策如何释放红利是未来值得关注的两个问题。针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刘元春提出五点建议:一是把握疫情对经济秩序的影响;二是注意政策之间的协调;三是寻找需求加速回落的根源;四是寻找预期恶化的根源;五是优化“二十大”政策红利的释放路径。刘元春对未来的经济形势进行了测算,认为2023年中国宏观经济增速目标设定在5%~6%的宽松区间较为合理。

管涛提出了做好明年经济工作需要注意的三个问题:一是更加充分估计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应对疫情及国际形势等的不利情形进行提前布局;二是在疫后经济恢复过程中,宏观政策仍然需要对经济恢复保持必要的支持,而且要精准有效。既要保持宏观政策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同时又要避免造成经济过热;三是继续保持市场友好型的政策环境,提振市场信心,努力实现经济发展的预期目标。

黄益平认为,我国明年的经济形势在宏观上会呈现一个不断上升的趋势,但也应注意到企业、居民和银行三个微观层面存在着重重困难。黄益平针对如何应对微观层面的困难提出三点建议:一是采取进一步的宏观政策来稳增长,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货币政策也要精准有力,二是扩大优质投资,把投资与长期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三是发挥市场和企业的作用,鼓励企业在投资方面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祝宝良对当前的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后指出,在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的前提下,政策调整在稳就业和稳物价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要认识到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问题。针对经济形势中存在的问题,祝宝良对宏观调控政策提出两点建议:一是保护市场主体,促进经济复苏;二是宏观调控政策应在扩大内需方面发力。

纪敏认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对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在总量、结构性政策力度、汇率和风险防范化解四个方面。纪敏认为,明年我国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素条件较为充足,有效需求恢复的势头日益明显,有利条件正不断增多:一是经济循环改善将有助于提升货币流通速度,货币、财政政策传导效果有望增强;二是前期以及明年出台的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措施的效果将进一步显现;三是外部环境也存在有利的一面;四是前一时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红利效应将逐步释放。


高峰论坛:向改革、开放、创新要动力,促进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第二场高峰论坛以“向改革、开放、创新要动力,促进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守英,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出席会议并在论坛上发言。本场高峰论坛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陈道富主持。


刘尚希认为,关于发挥改革开放的创新动力,促进2023年经济发展,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加大改革力度。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在新发展阶段,改革的参照系发生了变化,要调整认知,避免陷入路径依赖;二是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努力提高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将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推动户籍城镇化率提升,缩小城乡二元结构差距,这直接影响当前扩大内需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实施。

刘守英建议,一是要防止“战疫”体制向经济领域进一步蔓延;二是要重启市场,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三是持续培育市场主体,激发主体活力;四是要打通整个国民经济大循环,将市场体制建设作为明年的改革重点。

彭文生认为,要坚持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促进中国的创新经济发展。一是要切实推进对外开放,尤其要尽快重启对发达国家的开放,特别是在绿色转型、公共卫生等可实现双赢的领域,加大协同,细化分工,实现规模经济;二是大力发展知识经济和创新经济,充分发挥我国的创新潜力,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用好市场竞争机制;三是要构建房地产新发展模式,在供给侧增加保障房供给,租售并举,在需求端纠正过去因房地产市场过渡市场化对资源配置的扭曲;四是改善金融结构,对实体产业和金融产业合理区分,防止政府的隐性信用担保延伸到实体产业,避免不公平竞争,同时要提高对金融行业的有效监管,防止政府对金融机构的信用担保在资本市场中无序延伸。


12月23日会议由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副秘书长贾辉主持。


2022-12-25 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