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辉:对稳定香港资本市场的路径思考

2023年12月23日,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2023年会(第十届)于深圳市福田区盛大启幕。本次年会以“新发展格局下金融高质量发展之路”为主题,广泛邀请政府部门、专家学者、业界领袖展开高水平的思想交流,分享真知灼见、展望前沿趋势。CWM50副理事长、原银保监会副主席、全国社保基金原副理事长陈文辉出席大会并发表主题演讲。

陈文辉认为,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香港的独特地位决定了它能扮演的特殊角色,要理解这一角色可以基于两个视角:一是从历史视角理解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定位;二是从发展视角看未来香港独特地位仍不可取代。

落到香港资本市场层面,从资产和资本来源看,香港长期定位存在这四种可能的组合:第一种是国际资产、国际资本;第二种是国际资产、国内资本;第三种是国内资产、国内资本;第四种是国内资产、国际资本。巩固香港作为“国际资本+中国资产”的长期定位,具体来看,当务之急在于扭转过去几年香港资本市场持续低迷的悲观预期;此外,人民币国际化有望助力“国际资本买中国资产”;第三是深化企业与香港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

从国家战略层面看,香港的改革开放应当不止于金融。从区域发展层面看,香港需持续发挥大湾区深化合作的独特作用,具体包括多个方面:一是主动深入融入到大湾区和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二是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三是正确引导国际预期,改善国际舆情环境。

以下为陈文辉演讲全文。

 

 
过去几年境内外资本市场大幅波动、分化加剧,特别是香港资本市场,受国内外经济金融、地缘政治等多重复杂因素影响,暴露出了敏感性、脆弱性,也反映了一系列中长期问题。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是这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一项很重要的要求,也是一项较为艰巨的任务。因此,结合今天的主题,我想针对“扩大金融开放,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作几点分享。
十月底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金融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要坚持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要扩大金融高水平开放,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会议一方面明确,要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另一方面,就如何扩大金融高水平开放、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提出了具体要求。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香港的独特地位决定了它能扮演的特殊角色,要理解这一角色可以基于两个视角:
一是从历史视角理解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定位。香港作为连接中外的独立桥梁,相比新加坡和大陆金融中心,其独特优势的基础,在于连接国内国际市场的枢纽地位、国际认可的法律体系和相对成熟发达的金融服务业。在过去改革开放的四十五年,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作用得到了非常充分的发挥。
二是从发展视角看未来香港独特地位仍不可取代。我们知道,开放仍然是主旋律。今年年中,习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时强调,“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我们主动作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战略举措。”从历史的经验看,中国能够有今天这样的局面,开放在其中功不可没。关于“改革开放”,我经常喜欢倒过来看,“开放改革”。在过去,开放带来了很多东西,比如我国缺人才,人才来了;缺资金,资金来了;缺技术,技术来了。关键是把大门打开以后,我们看到了我国与国际上发达国家和经济体的差距,这是压力,更是动力。我们看到了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使得各种各样活力激发。因此,尽管当前我国面临的国际形势日益复杂,但今后改革开放仍然是主旋律。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认为香港的国内国际认可度仍将长期发挥积极作用,香港的独特地位仍然是不可取代的。
落到香港资本市场层面,过去几年我一直在尝试以终局思维看香港长期定位。港交所前总裁李小加曾作出一个形象的总结:股票、债券等资产是“货”,交易所是“场”,港交所的目标是成为一个让中国钱买上世界货,让世界钱买上中国货的地方。随着大量央国企、民企赴港上市,以及2019年以来中概股回流,香港市场的“中国货”逐渐增多,预计这一趋势仍将持续。
沿着这一思路,从资产和资本来源看,香港长期定位存在这四种可能的组合:第一种是国际资产、国际资本;第二种是国际资产、国内资本;第三种是国内资产、国内资本;第四种是国内资产、国际资本。考虑到市场规模容量、估值和流动性不具备接纳大规模外资企业在港上市的条件;而在岸人民币通过香港布局全球资产仍面临制度约束,“国际资本买国际资产”“中国资本买国际资产”这两种组合目前较难实现。国际资产在香港这一市场交易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很难想象苹果、特斯拉等一些最知名的国际企业能够在香港上市,也不大可能用人民币在香港交易这类股票,这也是这些年来的实践所证明。随着香港与大陆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加速,“中国资本买中国资产”的概率在上升,过去多年以来,国内的资产大量进入香港市场,包括红筹股、H股,以及前几年像阿里这样的企业从中概股、从美国回到香港,其实都是国内资产进入香港市场。但从制度差异上看,这一组合无法发挥香港的制度独特性。市场分层、局部“港股A股化”可能有自身的原因和逻辑,但对双边资本市场稳定并无裨益。
我认为稳定香港资本市场可从进一步巩固“国际资本买中国资产”的这一定位出发。更多的国际资本来买中国的资产,对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以及使得香港能够进一步发挥桥梁作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巩固香港作为“国际资本+中国资产”的长期定位呢?具体来看,当务之急在于扭转过去几年香港资本市场持续低迷的悲观预期。复盘市场可知,过去几年疫情冲击、国内外经济政策调整、国际地缘政治动荡使得港股市场连续四年下跌,期间外资流出、在港外企数量减少、金融业收缩呈现负反馈态势,一些长期问题自我强化,外资的“去与留”、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动摇也被广泛探讨。此外,人民币国际化有望助力“国际资本买中国资产。”据观察,目前在港外资结构正发生变化,若这一趋势持续,当前欧美资金的主导地位可能被中东或其他区域资金部分取代。长期看金融格局也将随着国际秩序调整而转变,新的货币体系挑战当前美元体系将是重要表现。香港作为重要离岸人民币中心,在助力人民币国际化方面潜力巨大。当然,推动人民币国际化需结合外资对人民币需求,适时适度降低资本市场准入门槛是外资持有人民币的前提。加快人民币互换协议续签、合理提升额度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在“一带一路”中实现资金畅通具有重要意义。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也专门提到了人民币国际化问题,香港事实上是一个重要的市场。第三是深化企业与香港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包括交易所深化改革,继续引导优质企业赴港上市,在这方面近年来香港也做了大量工作;也包括提升在港央国企市值管理,港股低迷期间,股票回购主要以民企外企为主,长期相对A股折价的央国企通过回购、提高分红、加强资本市场沟通有望做好市值管理,对于推动企业、市场和投资者的正反馈具有重要意义。
从国家战略层面看,香港的改革开放应当不止于金融。从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推进路径看,要充分发挥我国综合优势,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就要求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我认为在这方面可以做很多工作。在助力中国企业“出海”,吸引海外资本、人才回流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方面,香港仍可作为长期窗口和重要枢纽。在调研商汤科技时,我曾与前两天不幸去世的汤晓鸥教授聊到这个问题,他也讲到香港对于吸引人才和人才流动是非常重要的。人工智能产业竞争中,开放是趋势、人才是关键,香港作为人才的桥梁,在人工智能产、学、融多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

从区域发展层面看,香港需持续发挥大湾区深化合作的独特作用,具体包括多个方面:一是主动深入融入到大湾区和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提升大湾区在国家双向发展中的功能,将对香港巩固和提升其金融中心的地位大有裨益。二是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强化行业赋能,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转型和中小微企业。我在广州、东莞调研时,看到很多上市公司,甚至一些没有上市的公司,都是高科技产业的企业,发展得非常好。这些企业之所以在大湾区,是因为大湾区有大量的大学、研究院所和科技人才,使得企业在这里创业和做科技产业化具有最基本的条件;同时大湾区又能够提供充裕的资金,股权投资基金在上市和未上市的科创企业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也是大湾区的独特优势之一。三是正确引导国际预期,改善国际舆情环境。资本市场作为宏观经济晴雨表,应当客观理性发挥好资产定价功能,过去几年香港市场饱受境外负面舆情冲击,我认为有一些是过度解读了,甚至是歪曲事实了,但如何把负面舆情解决好、引导好,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值得我们去认真思索。香港作为桥梁和窗口,预期和舆情的影响应当是双向的,随着在港外资结构的变化、在港中资金融机构影响力逐步提升,通过结合专业优势、运用国际话语体系和规则、合理引导国际预期,有望为我国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责任编辑:张柯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