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福林:在全球财富管理论坛 · 2024苏河湾大会上的主题演讲

10月27日,在主题为“以金融合作促全球共同发展”全球财富管理论坛 · 2024上海苏河湾大会上,原银监会主席、证监会原主席尚福林发表主题演讲。

尚福林指出,金融业改革发展离不开金融开放与合作求同存异、共谋发展是金融开放合作的共同目标。一是新兴市场国家正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二是全球贸易增长受到地缘政治紧张、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的影响。三是科技创新重塑国际竞争格局。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部署的“五篇大文章,构成了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重要内容,为金融对外开放与加强金融合作指明了方向。一是科技金融上抓紧补齐短板二是在绿色金融方面积极探索服务双碳目标与适应ESG理念新要求三是在普惠金融方面讲好中国故事四是在养老金融方面有广阔的合作空间五是在数字金融方面有望弯道超车。最后,在金融开放的过程中,国际监管合作与监管规则体系至关重要。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协议中金融领域相关规则,增强开放政策的透明度、稳定性和可预期性。

求是

 

 

各位来宾:

大家好!很高兴参加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4苏河湾大会。今天的主题是“以金融合作促全球共同发展”。

金融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开放是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内在要求和鲜明特征。在全球化时代,金融已成为连接世界经济的重要纽带。金融合作不仅是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也是实现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借此机会,我就这一轮金融开放中把握合作机遇,谈三点认识,供大家参考。

 

 

一、金融业改革发展离不开金融开放与合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顺应全球化潮流,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释放。中国在自身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世界联系不断深化,推动了全球资源配置更趋合理。过去10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超过30%,是全球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和动力源。

中国金融业也是在开放中不断发展成长的。在改革开放初期,引进了海外合格战略投资者,不仅带来了资本,还引入了先进的制度、技术、经验和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主动有序推动金融业开放,持续拓展金融开放的广度和深度。目前,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里关于金融业的限制措施已经完全清零,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完全取消,在企业征信、评级、支付等领域给予外资国民待遇。截至2023年底,外资银行在华共设立41家法人银行、116家外国及港澳台银行分行和132家代表处,营业性机构总数量达888家,总资产达3.86万亿元;境外保险机构在境内已经设立67家营业性机构和70家代表处,外资保险公司总资产达到2.4万亿元。人民币国际化稳慎推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近一次对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的定值审查是在2022年,人民币的权重由2016年刚加入时的10.92%上调至12.28%,排第3位(美元43.38%、欧元29.31%)。根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2024年8月的数据,人民币在全球贸易融资中的占比为5.95%,是全球第二位贸易融资货币;在全球支付中的占比为4.69%,是全球第四位支付货币。资本市场互联互通不断深化,金融市场结构持续优化。外资持有境内人民币债券总量超过6400亿美元,处于历史高位。

金融开放与合作还体现在金融监管方面。中国一直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科学审慎推动国际监管规则在中国的实施。总的看,金融开放与合作对于提升中国金融业的健康度、促进全球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求同存异、共谋发展是金融开放合作的共同目标

近几年,全球化遭遇逆流,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冲突和紧张局势是全球经济和贸易的主要不确定因素。新形势下,全球经济表现出几个特征:

一是新兴市场国家崛起。新兴市场国家正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对全球经济的贡献日益增加。2002—2022年,发展中国家的GDP在全球中的占比从19.8%升至40.4%。传统的经济中心逐渐从西方发达国家向新兴经济体转移,加速了世界多极化发展,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二是全球贸易健康受到威胁。全球贸易增长受到地缘政治紧张、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影响,分歧加大。与此同时,中国坚定支持经济全球化,倡导普惠包容性发展,在全球经贸往来中发挥积极作用,努力维护世贸组织规则和多边贸易体制,促进区域经济合作。

三是科技创新重塑国际竞争格局。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进步不断推动全球产业结构变革。在改变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加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创新和技术突破已成为国际竞争的关键因素,大国间在科技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

这些特征塑造了一个竞争激烈同时充满机遇的当今世界格局。尽管各国在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金融体系结构、金融市场发展程度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各方对经济稳定增长、生活水平提高、构建人类美好未来有着共同的愿景。在这样的变局中,更加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挑战,以实现可持续和包容性增长。

 

 

三、在新时代开拓金融开放合作新机遇

去年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目标,同时部署要做好科技、绿色、普惠、养老、数字等“五篇大文章”。这五篇文章构成了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重要内容,也为下一步金融对外开放与加强金融合作指明了方向。

一是在科技金融上抓紧补齐短板。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化,主要大国都在向科技前沿发力冲刺。科技创新成为影响国家竞争力和世界经济格局的重要因素和关键变量。技术的创新研发和成果转化离不开金融支持。我们都知道,美国硅谷是全球创新之都,其实也是风险投资集聚地。我们自身在不断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机制的同时,也要学习国外运用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等金融工具,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的成功经验,破除现有金融业务模式与科技创新需求不匹配,风险回报方式与传统信贷要求不匹配等制约短板,真正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二是在绿色金融方面积极探索服务双碳目标与适应ESG理念新要求。近年来,环境、社会和治理(ESG)理念在全球兴起,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高度契合。绿色发展是ESG实践发展的基础。从银行业的绿色信贷,到资本市场的环保一票否决,中国在健全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方面起步较早。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的重要议题,金融领域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是我们进一步融入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途径。中国2020年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们在碳金融市场建设方面,还需要加强多领域国际合作。众所周知,欧盟碳交易体系最为成熟,这方面相互学习借鉴的空间非常广阔。

三是在普惠金融方面讲好中国故事。普惠金融最早是联合国提出的理念,主张在成本可负担的情况之下使社会各类人群能够得到适合他们的金融服务,以减少贫困和不平等。通过这些年努力,中国普惠金融发展走在全球前列,积累的小额信贷、微型金融等金融服务经验,特别是金融科技赋能普惠金融的成果值得总结。在“一带一路”倡议与沿线发展中国家开展金融合作中,能够帮助共同提高金融服务可获得性,进而有助于解决区域间发展不均衡问题。

四是在养老金融方面有广阔的合作空间。中国目前三支柱的大约构成是:第一支柱社保基金7万亿元、第二支柱企业年金2.8万亿元、第三支柱个人养老保险2万亿元,按最大口径计算,养老金占GDP的10%。这个比例并不高。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统计,2022年末OECD国家平均比例为81.3%。下一步,中国还需要大力建设第三支柱,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五是在数字金融方面有望弯道超车。金融科技的发展为全球金融合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近年来,中国的数字金融发展在移动支付、数字信贷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让我们看到了人工智能的大模型应用的多模态交互、高级别逻辑推理能力,在为金融行业赋能方面的潜力。与此同时,数字货币、跨境支付平台等金融科技的创新,也将改变传统的金融合作模式。要抓住数字技术革命的机遇,推动金融与数字技术的有机融合。

最后,在金融开放的过程中,国际监管合作与监管规则体系至关重要。未来,仍旧需要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和国际监管标准规则制定。同时,坚持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协议中金融领域相关规则,增强开放政策的透明度、稳定性和可预期性。

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