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香港CEO甘添:稳定币的香港实践与全球货币格局的重塑

6月15日,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CWM50)举办“稳定币发展迅猛:潜力与挑战”专题研讨会,华夏基金(香港)首席执行官甘添出席并做专题发言。
甘添在发言中探讨了稳定币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崛起及其对传统货币格局的颠覆性影响,聚焦香港作为前沿试验田的创新实践。他表示,Web 3.0技术正推动金融资产全面代币化,而稳定币凭借高效、低成本的跨境支付优势,已在发展中国家广泛渗透,交易规模甚至超越部分主权货币体系。香港通过央行数字货币(CBDC)、数码港元和稳定币沙盒三大实验,构建了“代币化货币+资产”的金融新生态。监管框架的完善进一步加速主流金融机构入场,而地缘政治与新兴市场需求则凸显稳定币的替代潜力。他进一步预测,未来全球货币体系或向少数主流稳定币收敛,但这一进程需依托强大的金融市场与贸易场景。香港的实践不仅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新路径,更可能重塑国际金融基础设施的底层逻辑。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论坛立场。

求是

 
 

 

一、Web 3.0 的基本应用和发展方向

1. Web 3.0的概念和影响

Web 3.0是以区块链技术和智能合约为代表的新一代互联网,它有两条叙事主线:一是在稳定币的应用。稳定币已经用于国际贸易、跨境结算等诸多领域,特别是在欠发达国家渗透率较高;二是在金融市场的应用,具体包括虚拟资产交易、代币化金融资产上链以及二者与稳定币的关联。这两条叙事线并行发展,但也有很多交集。过去十几年,Web 2.0颠覆了实体行业。基于区块链技术的Web 3.0同样会对国际贸易结算和金融市场产生颠覆性影响。我们正处在这一变革的前夜。

我认为,未来十年内金融市场的所有传统金融资产都会上链,因为Web 3.0技术能够有效解决现在金融市场的一些痛点。例如,未来的金融市场一定是7×24交易,只有上链才能突破传统结算模式下交易时效性限制。同时,区块链也将消除T+1,T+2等交易方式的必要性,减少人为错误。未来5—8年,整个金融系统的中后台都将面临巨大的变革。

2. 加密资产行业与传统金融行业加速融合

2024年1月10日,美国发行比特币现货ETF,这是加密资产行业发展的里程碑。截至2025年3月底,美国比特币+以太坊资产总量已超1700亿美元,是美国金融市场有史以来规模扩张最快的单资产类型。现在最大的一只比特币现货ETF已经超过了700亿美元,跻身全球前二十五大ETF之列。

2024年4月30日,华夏基金(香港)发行的比特币现货ETF成为香港证监会首批批准发行的比特币现货ETF之一。目前为止,华夏基金(香港)比特币现货ETF在同类产品中规模最大,流动性占香港现货比特币以太坊市场超过80%。

比特币现货ETF既为传统金融市场和虚拟货币市场之间建立了连接的纽带,又使得传统金融从业者逐渐了解虚拟资产的运作。传统金融世界中清算、结算、交易所、分销商、做市商、基金会计和法律律师等环节通过比特币现货ETF,逐渐了解虚拟货币交易、清算、合规流程。在这样的经验支持下,代币化的金融资产才能上线,从而更好地推动稳定币的发行。比特币ETF的最大意义正是为传统金融系统提供了对接稳定币的经验和技术基础。

3. 2025—2030年加密资产行业发展的主线逻辑

一是在稳定币和加密资产现货ETF方面,以个别项目市值增长为驱动,纵向拉升行业发展高度;二是在现实资产代币化趋势下,以资产池上链规模扩张为驱动,横向扩张行业规模。在以上两大趋势地演进中,合规性将是重中之重。加密资产如果出现新牛市“主流机构牛”

 

二、2024年虚拟货币行业现状

2024年第四季度是虚拟货币行业的重大转折点。特朗普上台前后通过国会立法等一系列方式给予稳定币政策上的支持。2024年第四季度,中心化交易平台的现货交易量达到了6.45万亿美元,环比增长111.7%,创下了新的历史最高纪录;2024年第四季度的平均日交易量为2007亿美元,比第三季度的880亿美元增长了128.2%。整个2024年,虚拟货币市场总市值同比增长了97.7%,最高在12月中达到3.91万亿美元,以3.4万亿美元收官。

虚拟货币在韩国发展尤为明显:韩国35岁以下人群中虚拟资产交易者占比高达42%。2024年10月比特币第一次突破10万美元时,韩国前五大数字交易所在当天的成交量超过了150亿美元,历史上第一次超过韩国股票市场日交易量125亿美元的纪录。

股票、债券等传统金融资产已成一片红海,虚拟货币代表了未来的金融需求。目前全球虚拟货币持有人数约6.17亿人,其中月活跃用户数约为3000—6000万个,区块链上被动持有者转化空间巨大,且正在呈爆炸式增长态势。

 

三、稳定币发展趋势

1. 规模迅速扩张

截至2025年5月底,全球稳定币发行规模已超2350亿美元展现出其在跨境支付与结算中的广阔潜力。

 

从市场数据来看,稳定币仅用5年时间便赶超了Visa 40年的交易量。我认为,如果将稳定币作为M0>2500亿美元的狭义基础货币(类比传统货币体系M0)来看的话,其所形成的总金融资产规模保守估计达14万亿美元,高估者认为已达27—28万亿美元。由此看来,稳定币的货币乘数已达70—120倍。

2. 监管机制逐渐完善

全球各经济体正在逐步建立稳定币相关监管机制:香港立法会于2025年5月21日通过《稳定币条例草案》正式在香港将稳定币运营规范化欧盟《加密资产市场法规》(MiCA)于2024年6月生效为欧元稳定币设立统一监管框架美国、阿联酋、新加坡等也在积极推进稳定币相关监管规则。

这些监管机制和立法工作对稳定币发展具有标志性意义。以香港特区为例:上述草案通过后,8月1日法案开始生效,大约10月底便可将稳定币投入市场。特区政府即将推出Web3.0的2.0版本宣言进一步明确政策方向。明年,整个香港市场的主流金融机构将全部参与到代币化金融资产的运作,以及稳定币的交易结算中。

这也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新的机遇。通过在港发行合规稳定币,一方面可助力人民币国际化,服务“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覆盖更广阔的国际贸易结算需求,为全球用户提供更灵活、高效、低成本的支付选择。

3. 现实资产代币化的市场潜力

花旗银行发布的一份研报预测2030年将有4万亿至5万亿美元的代币化数字证券和稳定币,基于分布式账本技术的贸易金融交易额也将达到1万亿美元。根据波士顿咨询集团的预测,到2030年全球非流动资产代币化价值预计将达到16万亿美元现实世界的资产包括法币、股票、债券、投资基金、其他金融资产和其他代币化资产。我认为,2030年代币化资产的总量要远远超过目前16万亿美元这一最乐观的判断。

 

四、香港金管局的三大沙盒实验

华夏基金(香港)应该是唯一一个参与了香港金管局三个大型沙盒项目的在港中资资管公司,因此对目前香港金管局的想法和考量有一定认识。

1. 央行数字货币沙盒

香港金融管理局主导的央行数字货币(CBDC)试验项目于2024年3月发布,专注于探索批发型央行数字货币(wCBDC)服务于银行间市场的结算和交易。该平台为多机构提供测试环境,支持“代币化货币+代币化资产”的同步交收机制。华夏基金(香港)作为首批入选的基金公司之一,共同开发代币化资产交易平台并验证跨机构链上结算的可行性。这是全球范围内少数将商业银行数字货币与央行数字货币结合,用于真实金融交易结算的创新试点之一,预示着未来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可能出现新范式。

在俄乌冲突背景下,传统Swift国际结算系统受国际形势干扰严重,中央提出了人民币二次国际化的政策部署。华夏基金(香港)在香港部署了最大的离岸人民币货基,现总值已经超过50亿元。汇丰银行是华夏基金(香港)人民币货基的托管银行,同时也是香港三大托管银行之一。华夏基金(香港)与汇丰银行共建架构,模拟投资者通过CBDC账户认购代币化华夏人民币货币基金的端到端流程。同时,华夏基金(香港)也与渣打银行探索存款认购代币化华夏港币货币基金。

项目结合CBDC与链上基金注册系统,实现了交易即时结算与身份认证合规同步,推动与金管局、托管行、区块链开发商之间的“三边交互机制”建立。2025年5月,监管沙盒框架下已经完成初轮测试及系统验收。

2. 数码港元+先导计划

数码港元+(e-HKD+)是香港金管局推动的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项目,于2023年5月进入试点阶段。2024年9月第二阶段聚焦真实商业应用测试,覆盖支付、资产管理、跨境场景等多个赛道。该项目中,华夏基金(香港)与维萨公司(Visa)、澳洲和纽西兰银行集团(ANZ等机构共同参与,明确聚焦代币结算、代币可编程性和链下支付三大主题

Visa作为传统大牌支付企业,稳定币等虚拟货币对其冲击较大,因此Visa大量投入虚拟货币研究发展,是所有大型金融支付机构里最充分、最全面介入稳定币代币化的公司。Visa自行研发了一个公共数据链供研究使用。华夏基金(香港)、Visa也同澳新银行合作,在跨境的场景下探究用代币化港币跨境投资底层代币化金融产品服务的方式,从而服务澳大利亚的企业客户。

该项目强调端到端链路打通完成支付渠道(Visa)、资金承载(ANZ)、基金登记(华夏基金(香港))三要素集成,率先实现可视化交收流程。该项目强调技术与生态协同,采用公共区块链整合多参与机构系统,同时支持离线支付及可编程支付,用例更全面。此外,项目产出的评估数据、报告与白皮书将提交香港金管局,推动数码港元商业化及产业标准制定进程

该项目目前已发布中期报告:《变革全球支付:代币化货币与基金在跨境交易中的作用》。近期将启动交易测试,以深入研究代币化技术如何降低与结算相关的对手方风险

3. 稳定币沙盒

香港立法会已于2025年5月21日正式通过《Stablecoins Bill》,并于5月30日刊宪,预计于2025年8月1日生效,明确建立稳定币发行许可证监管框架。

初期有三家机构在沙盒里,圆币创新科技、京东币链科技和渣打银行。华夏基金(香港)已与其中的一家稳定币潜在发行商合作,并共同提交现金管理方案至香港金管局,目前正在持续与监管部门以及合作伙伴们密切沟通,推进至下一合作阶段。

项目安排1:1锚定银行托管资金,资产保障高质量与高流动性。同时引入链上审核机制,确保资金透明、可追溯。项目还联动基金认购系统,使稳定币可直接用于产品申购和赎回。稳定币沙盒项目大幅提升投资者资金流动效率,减少支付摩擦与兑换成本。随着法规生效,项目有望成为行业内零售+机构客户使用的标准支付方式。

目前在香港市场,代币化支付领域参与最积极的银行有:蚂蚁国际、渣打银行、汇丰银行、德意志银行澳新银行等,中资银行还未积极参与。渣打银行是全球商业银行里对Web 3.0最投入的,已经在卢森堡、迪拜、新加坡、香港已经都有托管业务落地。汇丰、德意志、澳新银行也在积极跟进。

这三个沙盒体现了香港金管局对香港代币化发展的布局。一方面,希望推动代币化的银行存款;另外一方面去推动稳定币发展。而代币化的银行存款实际上不是由商业机构发行,还是希望利用区块链的技术在原有的银行体系去做嫁接。

 

五、稳定币的未来

稳定币起源并发展于非合规化的虚拟交易所,作为底层媒介来交易各种虚拟货币和虚拟资产。但是过去5年,它大量应用在欠发达国家的跨境结算和社会民生中,我想这才是真正触动主流金融市场关注的。

这里分享三个例子:一是义乌。整个义乌的交易项下已经有单位数的交易是通过稳定币来做结算的。它的好处不言而喻,低成本、快捷、及时、高效。二是有着高通胀和恶性通胀的国家。典型代表是阿根廷和土耳其。这些国家很难拿到美元头寸,而稳定币1:1等比例地以美元作为背书,成为了很多企业追逐持有的对象。三是受到地缘影响较强的国家,如俄罗斯和伊朗。6个月前,俄罗斯交易所连美元、欧元都去掉了。在这样的国家里,稳定币交易量被成百上千倍的放大。

另外,尼日利亚作为非洲第四大经济体,现在每日稳定币的交易量超3亿美元,已经超过了尼日利亚当天银行间结算量2.8亿美元。像菲律宾这样的国家,有几百万的菲佣跟外劳,现在每年用稳定币汇回菲律宾的交易额已经占到了总汇款的18%。

我对稳定币有一个“脑洞大开”的预测:接下来不知道是5年、10年、20年,法币将变成稳定币,全世界只有几个通用的稳定币。这并非空穴来风,在Web 2.0时代,“笔杆子在欧美国家群体中已经被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甚至TikTok占据了,传媒在大多数国家已经失去了意义。

我相信在区块链技术的推动下,最终可能会形成全世界货币的大同。目前,几个基于国家法币的主流稳定币,占据了贸易和生活。现在稳定币的雏形就是一个很好的写照,它是市场自发形成的。目前USDT占了接近61%,第二名USDC占了25%,其他稳定币只占到了14%的份额。

未来所有的国家都会尝试发行自己的稳定币,但是一国的稳定币想要最终胜出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强大的金融市场,如美国,既是国际储备货币,也在积极推进稳定币立法;二是在贸易项下足够的强大,别人能够有场景去应用。大多数的国家其实不具备这两大客观条件。从现在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大多数法币以及大多数国家推出的稳定币,都会被大大的削弱。

现在菲律宾、尼日利亚、巴西等国的社会活动中越来越多的流通手段不被国家央行所掌握了。如果非洲40多个国家在几十年的发展合作后,依然是美元稳定币占据主导地位,那么我们依然无法逃脱SWIFT的魔咒。

 

2025-06-21 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