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财富大讲堂】肖钢、吴晓求:“十四五”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3月20日(周六)晚7:30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席、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吴晓求做客《国民财富大讲堂》,分享:“十四五”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金融与科创:过去、现在和将来


肖钢:发展创新型经济需要有活力的资本市场做支撑

“十四五”规划全面贯彻了新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对于整个资本市场的发展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比如创新理念,就迫切需要建设有活力的资本市场,否则将难以支撑创新型经济的发展。

 

吴晓求:"十四五"期间将要进一步推动中国金融体系的改革和资本市场的发展


2020年习总书记宣布,中国已经全面实现了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所以2021年既是十四五的开关之年,又是小康完成之后,奔向现代化国家的起点之年,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我们的发展模式,将在十四五,甚至更长期间发生重大变化。


过去,中国的经济基础薄弱,为了快速摆脱贫困,我们一方面坚持改革开放,一方面走上了外延扩张式的发展道路。今天,在继续进行改革开放的同时,我们要坚持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坚持以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模式。


在这一模式中,创新将变得非常重要,只有创新才会推动产业的升级换代、推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而创新又需要金融的支持,没有金融的改革和发展,没有新金融业态的支持,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速度将非常缓慢。因此,"十四五"期间提出要进一步推动中国金融体系的改革,进一步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 


肖钢:下一步金融市场的改革应围绕如何扩大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对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持作用

 

金融实际上是创新和产业之间的桥梁,一面支持创新、一面连接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所以要发挥好资本市场在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中的枢纽作用。为此,需要对金融体制进行改革,特别是要推动直接融资的发展。


过去我们主要靠间接融资,运用银行的杠杆来动员储蓄,以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投资。几十年的经验充分证明,这种模式是正确的。因为当时的信用体系和法律体系尚不健全、民众对于风险的认识也不够深刻,依靠银行信用(银行背后是国家信用)来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但科技创新需要的投资规模大、投资周期长、投资风险高,很多创新最后是失败的。在这种情况下,再沿用银行信贷的方式,可能会给创新主体带来沉重的负担。因为向银行借钱属于企业债务,需要还本付息,这将抑制创新主体的积极性。


而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就较好地契合了创新的特点。所谓股权投资,就是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对投资人来说,要承认投资到某个创新领域可能会带来失败,但也有可能分享到成功的红利。因此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阶段中,发展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就成为了一个必然趋势。下一步金融市场的改革应围绕如何扩大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对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持作用。

 

吴晓求:应充分认识到金融在推动新技术向新产业转化过程中的作用


金融、科技、创新之间存在着三角关系,产业与三者的关联也非常密切。从新科技到新产业,无法自然地生成。如果没有新金融的介入,从新科技到新产业的过程将非常缓慢,这从美国和日本的经验中都可以得到印证。上世纪90年代,日本的科学技术和产业技术水平都很高,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过美国,但后来却相对落后,就是因为美国将新技术成果转化为新产品、新产业的速度非常快。在这一过程中,美国的金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这里的金融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金融,而是现代金融,是一个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新的金融业态。其特点是可以分散风险,并通过激励机制让企业得到迅速成长;而投资者也可以通过恰当的设计,享受到投资成功的红利。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的时期,我们应充分认识到金融在推动新技术向新产业转化过程中的作用。金融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企业提供贷款,更重要的是要孵化新企业的出现、推动新技术到新产业的转型,这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在更深层次的含义。为此要推动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发展、推动科技和金融的结合。


对于金融市场的新变化,我持充分肯定的态度。中国金融发展到如今的繁荣局面,是坚持了改革开放、市场化、科技与金融融合等多方面的结果,我们不能让其再退回到传统金融的时代。传统市场虽然便于管理,但功能很弱、很单一、效率也很低。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科技、金融及产业之间的关系。

股权投资市场的改革重点


肖钢:未来会出现一种“财富金融化”的趋势


发展股权投资市场需要多方面的改革。首先是私募股权投资,虽然近些年发展较快,但还应该有更大的空间。目前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很多都投资于中后期的项目。而科技创新则往往需要对早期项目的大力支持,这就需要更多的长期、有耐心的资本。因此需要有更多的鼓励政策,吸引资本投资于早期、科技类的项目,以促进科技创新。


其次是交易所市场。目前交易所市场全面改革的效果明显,但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以扩大股权融资比例。比如新三板,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在去年的改革中成效初现。新三板的挂牌公司,以创新型企业、新型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且绝大多数为民营企业。所以新三板主要是为民营、创新类中小企业服务,在改革之后,其发展潜力值得期待。


区域性股权市场在经过清理整顿后,逐渐正本清源,但还不太活跃,未来可以采取措施进一步促进各省区域股权市场的发展。


关于证券公司的柜台交易和场外市场。过去比较重视场内交易、标准化交易。但其实还有一大块场外市场需要规范化发展。过去场外市场存在很多问题,如非标准化、信息不对称不透明、缺乏信任机制等。但借助金融科技,比如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将其与场外交易相结合,就可能弥补过去场外市场中的短板。


未来金融资产占居民财富的比重将会越来越高,出现一种“财富金融化”的趋势。居民资产将不再只有房产,而会有更多元的金融工具。过去中国老百姓的财富主要表现为存款,后来开始购买一点国债,现在标的物越来越多。但总体而言,金融资产占居民财富的比重仍旧较低。未来资本市场应该提供更为丰富的产品,成为居民财富升值的载体,让广大投资者可以获得更多财产性的收入。

 

吴晓求:股权投资的核心是分散新技术向新产业转型过程中的风险


现代金融有六大功能,其中之一就是通过分散风险来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从居民财富的结构的角度来看,虽然中国两大股票交易所在1990年底就已经开始运行,但中国的金融脱媒速度实际上比较缓慢。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GDP总额超过100万亿人民币,居民收入在扣除消费后的盈余在不断增多。同时,中国的富人规模也很大。在有钱人持有剩余收入后,不能只让他们买黄金、买房子,这是国家金融市场落后的表现。所以中国金融有责任为社会提供多样化的投资产品,这也是金融脱媒的重要作用。


一国居民财富、证券化金融资产的比重在不断提升,一方面说明这个国家的金融市场比较发达;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个国家的金融是安全的。所以我们有责任逐步提升金融资产、特别是证券化金融资产的比重,这也是发展资本市场的重要初衷。资本市场不仅仅要为企业提供股权投资,其最终目标应该是让社会有丰富的、可以充分自由选择资产组合的能力和机制,其实质是帮助民众理财,让民众能够通过这一渠道获得和经济增长相匹配的收益,享受到经济增长的红利。

注册制试点的经验总结


吴晓求:一个成功的资本市场,其收益应该超过无风险收益


如何让投资者获得与他所承担的风险相匹配的收益,这是我们始终面临的难题。


第一,市场本身就是有风险的。在一定周期内,投资有可能亏损,也有可能获益。但我始终强调,一个成功的资本市场,其收益应该是超过无风险收益的,否则它就没有存在的价值。


第二,如何培育好的企业?这就涉及到发行上市改革的问题。从核准制到注册制,我们在发行方式上取得了很大进步。注册制第一次真正解决了让什么样的企业上市的问题,这对于全面推行、完善注册制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相信未来中国会有很多好企业。但我在若干年前就说过,中国真正有投资价值的企业,主要在创业板,少数在中小板,很少在主板(那时没有科创板)。因为投资的重点不在于企业的重要性、规模多大、或是什么级别,而看的是企业的成长性。在没有科创板的时候,创业板较好地体现了市场理念。而科创板和注册制的推行,则进一步提高了金融的市场化程度,让那些真正符合资本市场理念的企业进入了,这是我们高度评价注册制的原因。


3月1日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十一)》,是注册制非常重要的配套法案。过去欺诈上市是罚款,现在是判刑15年。信息披露作假要判10年、且罚款无上限。此外,还有抽查制度。近期被抽查的20家企业,后来基本都没有上市,有的是主动撤回,有的是被迫终止。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推行注册制,一方面要防止有人钻注册制的漏洞,搞乱市场。要真正让注册制发挥作用,让中国的企业真正有投资价值。


注册制是一个全面的制度变革,发行只是开始,后面涉及到市场化定价、审核、信息披露要求、监管重点、退市机制、中介机构责任、法律准备(宪法修正案、集体诉讼)、特殊公司治理结构的安排等多方面内容,都需要在注册制的整体框架内逐一落实。目前刑法修正案已经完成,这将对恶意违法行为起到重要的威慑作用。


退市制度是注册制的必要组成部分,和过去的退市制度差别很大。在标准方面,过去触发退市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亏损,但现在财务亏损未必触发退市,因为亏损企业也可以发行股票。违法违规行为,特别是欺诈上市、内幕交易、操纵市场、虚假信息披露等,将触发退市。


集体诉讼制度目前正在探索中。为什么要匹配集体诉讼制度?因为恶意违法行为,会使投资者遭受重大损失。所以上市公司不能一退了之,而要采取必要的补偿机制。当然企业退市也可能是出于市场原因、自身经营原因,无法达到上市要求而退市。这种情况就要按照市场原则处理。投资有风险,投资者应该承担。


注册制的全面推行是一个非常仔细的工作,监管重心也要随之转移。注册制之后,监管的重心将主要在提高市场的透明度,监管职能会得到简化。过去,监管部门承担了太多责任,实际上这并不符合资本市场的要求。监管最重要的应该是保护市场的透明度、维护三公原则。因为投资者是很聪明的,监管只需要维护住市场的透明度,要通过法律和其他手段,让上市公司遵守如实披露信息的法定义务。

 

肖钢:目前退市制度的最大难点在于如何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过去在核准制下,排队可能要等一年、两年、甚至更长,企业难以形成稳定预期。科创板和创业板实施注册制试点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运行比较平稳。科创板经注册制改革后,企业上市的平均审批时间缩短到5个月,这有助于上市企业形成稳定的预期。


但注册制试点才推行一年左右,一些新制度、新方法还需要磨合,需要继续总结和评估。目前来看,注册制尚没有经历过一个完整的市场周期;从监管闭环的角度来讲,它也没有经历上市—发展—退市的完整闭环。所以注册制还需要经过一个完整的市场周期和监管闭环的检验,还需要时间对其进行评估、改进和完善,从而为全面推行注册制创造条件。


目前退市制度的最大难点在于如何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上市企业不能一退了之,既要退得下、又要退得稳。目前在这方面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比如过去行之有效的先行赔付制度,就是在官司可能还没有打完时,先解决投资者的问题,由机构先行垫付赔偿,等官司结束后在算账。再比如责令回购制度,就是要求企业回购原来发行的股份。特别是新证券法推出的特别代表人制度,实际上是中国特色的集体诉讼制度。这一制度的落地将成为保护中小投资者最好的一个法律武器。只有保护好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退市制度才能更好地推进和落实。


注册制对资本市场结构的影响


肖钢:注册制不会影响一二级资本市场的结构


注册制不会影响一二级资本市场的结构。因为上市公司是有门槛要求的,并不是有一个idea,初创公司就可以上市。私募股权应该更多支持早期项目;但上市公司还是应该具备持续经营和盈利能力。也就是说,即使目前没有盈利,也需要有足够的现金流、用户数等其他财务指标的约束,而不能理解为很差的企业也可以上市。所以要将持续经营能力、而不是简单的盈利,作为上市的标准。因为上市公司毕竟只是少数。美国股市有200多年的发展历史,目前也只有5000多家上市公司;中国有几千万企业,只有4000多家上市公司。所以上市企业一定是市场中比较优秀的力量。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结构不甚合理,传统行业占比过高。从全球来看,我国资本市场的结构整体偏传统。未来要加大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占比,在市值前10、前50、前100的企业中增加科技类企业的比重。要促进有潜力、有成长性的企业发展,这是未来资本市场的应有之义。

 

吴晓求:资本市场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应该是中国市值排名前10位的上市企业中,至少有5家高科技企业


目前注册制的确在逐步改善中国上市公司的结构,一批有成长性的高科技企业开始上市。过去资本市场过分注重传统产业,混淆了重要性和成长性。实际上,国家政策关注的是重要性,资本市场关注的是成长性。所以资本市场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应该是中国市值排名前10位的上市企业中,至少有5家高科技企业。目前排名比较靠前的是茅台和金融企业。虽然金融机构很重要,是国家的重器、重镇,但从产业竞争力、从投资者回报和资产的成长性来看,还是高科技企业更为重要。


这其中涉及到金融政策的安排问题。中国金融机构的盈利非常稳健,在2004年巴塞尔协议的框架下,我国制定了中国版的商业银行治理规则,保障了中国经济体系的稳健运行。但现在如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让商业银行1万多亿的利润,有4000亿、5000亿流入高科技企业,未来上市排行榜就会发生重大变化。但不能够采取强制性的行政政策,不能让银行冒着很高的风险来降低贷款利息,这违背了市场规律。而必须要靠改革来实现。


要通过金融脱媒的改革、技术的改革,产生对金融的重大压力,促进金融市场竞争。市场竞争度的提升自然会降低利润,因为高额利润一般带有某种垄断性质,只要竞争足够充分,就能够促进利润的平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金融的市场竞争尚不够充分,要提供适当的金融政策,让高科技实体经济能够获得更多的利润。因为科技企业估值可以达到50倍、甚至70倍,而估值最高的招商银行,估值也仅在10-12倍,银行业平均估值5倍左右。如果能够让利润流向高科技企业,中国资本市场的价值就不仅是80万亿,而可能会达到120万亿、甚至更多。这有助于我们达到证券化率超过100% 的目标(目前我国证券化率只有GDP的80%)。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金融的影响


肖钢:碳达峰、碳中给经济社会带来一系列的深刻变革


碳达峰、碳中和这两个目标可能会给经济社会带来一系列的深刻变革。对金融业来说,既有很大的发展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应该从两方面来看。


从机遇来看,要实现两个目标需要大量投资。据有关机构推算,未来30年将需要130万亿左右的投资,来促进能源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巨大的投资潜力也会给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各行各业为了降低能耗,都会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这对于金融业和资本市场是很好的发展机遇。


另一方面,两个目标也可能带来严峻的挑战。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上市公司未来要完成目标,势必要进行转型,在这一过程中很多企业会被淘汰,这会对信贷质量、上市公司发债的质量产生很大影响。通俗来说,原来成本效益比较好的企业,可能由于环保不达标,而被迫改造,导致效益下降、甚至被淘汰。这会导致金融市场中的不良资产迅速增加,从而带来风险和挑战。


对此要进行深入的研究,评估两个目标所带来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吴晓求: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巨大的责任


绿色金融是一个新的话题,符合人类的发展目标。因为人最终的目的是有尊严地、体面地生活,为了赚钱而牺牲环境,这和我们的发展目标是不匹配的。所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巨大的责任,也有很大的压力。


一是要控制住增量部分,包括调整能源结构、甚至提倡简易的生活方式等;二是要控制存量部分,让飘在空中的存量部分回来;三是要通过碳交易、激励机制等来解决问题。因为有些企业很难一下子达到要求,而一些企业则可以较容易的达成,所以要用交易的方式解决问题,金融也应该推出相应的金融产品;四是上市公司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是环境保护,所以减排技术等将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

疫情冲击后的金融监管与金融稳定

肖钢:本轮通胀预期上升带来的新变化


去年为应对疫情,西方发达国家采取了无限量宽的政策,这从当时来看有其必要性,有助于解决全球流动性短缺、解决经济突然停摆造成的各种困难。其实从2008年以来,西方国家就已经实施了若干轮的量宽政策,去年进一步加码,造成了目前的困局。但尽管如此,目前通货膨胀还没有大幅上涨。根据现代货币理论,央行可以大量放水,因为通货膨胀不会上涨、会因为种种原因受到抑制。但今年春节以后,西方国家预期通胀快速攀升,这一点是我们始料未及的。


我认为引起本轮全球市场调整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市场关于长期通缩的普遍共识被打破。过去很多学者都提出,未来世界经济将是长期低通胀、低增长、低利率甚至负利率的发展趋势。但今年形势突变,通胀预期上升,这是很多人没预料到的。


通胀指标为什么重要?因为它是衡量宏观经济的先行指标,可以用来衡量需求侧的扩张情况。虽然物价上涨也会受到供给端的冲击,比如地缘政治造成的原油价格波动,或者去年疫情导致供应链的中断。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研究通胀一般会排除供给侧因素的影响,因为它不代表需求方的整体趋势,也不能成为先行的指标(外生因素冲击)。所以在研究物价上涨时,一般看扣除能源和农产品的核心通胀指标,把通货膨胀看成需求扩大或收缩的先行指标。


本轮通胀预期上升,和前10年大量的放水政策造成需求不断扩大有关,目前这已经成为了必然的趋势,并且会带来很多新变化。比如美国10年期、30年期的国债收益率上升,就是出于对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的担忧。因为政策肯定要退出,不可能让需求无限扩大。对此,我的看法是两方面的。一方面,即使预期未来通胀上升,中央银行也有安抚市场、稳定预期的责任;另一方面,从过去的经验来看,市场的感觉一般要先于中央银行。正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投资者确实是率先作出反应的群体。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要防止市场波动,首先要管理好通胀预期,并且做好防范未来通货膨胀的准备。


目前经济和市场的恢复,都存在一种分化趋势。从经济恢复来看,有些企业恢复的很好,有些企业生存更加困难。上市公司也是如此,部分上市公司发展态势、未来的现金流预期很好,受到了投资者青睐与追逐;而相当多一部分公司经营状况不太好,投资者也不是很信赖,从而造成了市场的两极分化,这是经济分化反映到资本市场上的、正常的市场选择行为。

 

吴晓求:货币数量的扩张并非一定会带来物价的上涨或通货膨胀的出现


现代经济和金融的关系已经不像过去那么简单、透明和直观,而是非线性的、复杂的。货币数量的扩张并非一定会带来物价的上涨或通货膨胀的出现,因为其中增加了很多新的变量。


一是金融市场的扩大和发展,对吸纳货币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同一个巨大的蓄水池。中国M2增速大约是GDP增速的两倍,但通货膨胀速度的显然没有那么快。所以很难计量出货币数量与通货膨胀的直接关系。


二是货币的国际化,特别是美元的国际化,给美元的操作带来了很大的创造空间。如果是一个封闭的国家,货币数量的扩张一定会带来国内经济的混乱。但如果该国的金融市场够宽够深、又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那实际上货币的扩张反而能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的监管短板


肖钢:目前金融科技的监管尚存在很多短板


目前金融科技的监管尚存在很多短板。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作为新生事物,最近几年发展较快,对解决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生产经营中的资金需求,发展消费信贷、特别是低收入人群和大学生的消费信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国金融科技的发展水平,特别是在零售、支付等领域,也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前列。


但这一过程当中也出现了一些突出的问题。比如垄断和霸王条款、消费者权益保护、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等。此外,科技公司和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也存在不规范之处。金融监管有时并不能跟得上这些新问题的出现。


金融科技利用移动互联网的载体来从事金融活动,这使得传统的金融合规边界在逐渐模糊。一些科技公司没有取得金融机构的牌照,但实际上也在从事金融活动。这些都是给监管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而且互联网是没有疆域概念的。过去政策要求中小银行只能在本地经营,但现在互联网金融APP可以跨区域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这就冲击了传统的监管边界。过去金融监管是分业的,银行、保险、信托、基金、信托分属不同的监管部门。但在金融科技发展的大背景下,支付、征信等业务既是跨行业的、也是综合性的,突破了传统的分业监管的限制,把所有业务场景都聚合到一个APP上,这会给监管体制、监管协同、监管标准和规则等带来一系列的挑战。


因此监管需要补齐短板,认真研究新变化、新趋势,为各种新业态画好底线、拿出负面清单。我们现在强调要加强对持牌金融机构的规范,把所有金融活动、金融行为都纳入到监管体系中来。

在审慎监管的框架下应如何规范金融创新


吴晓求:要制定与不同金融业态相匹配的监管政策


无论是制度创新还是科技创新,核心是看它是否增加了社会福利,而不能只看到它是否带来了新的风险。如果增加的新福利能够对冲掉它带来的新风险,就应该是被鼓励的金融创新;而如果它只为社会带来了负能量、而没有增加任何福利水平,那就不是金融创新,比如庞氏骗局。


评判金融创新是有标准的,一方面它可能克服了原有的风险,另一方面也可能增加了新的风险,但同时又带来了新的福利水平。科技金融就是如此。此外,还有国际化的影响。在这三种力量的作用下,中国金融变得非常复杂。所以监管部门必须要认识到这是金融的发展趋势,要跟踪和了解这三种趋势,制定与不同金融业态相匹配的监管政策。


因为不同金融业态的监管职责并不相同,比如商业银行的监管职责很清晰,证券市场的监管职责也很清晰,但这两者之间是不能通用的。我常说,商业银行是第一金融业态,资本市场是第二金融业态,科技金融是第三金融业态。我们不能拿前两个金融业态去监管第三金融业态,而要研究第三金融业态产生的背景、特点、风险结构和来源。如果对商业银行缺乏深度研究,就不可能出现巴塞尔协议的中国版协议,因为不知道内部的风险结构,就不可能进行很好的设计以消除风险。因此,要研究科技金融这种新金融业态带来的新变化,制定与新金融业态相匹配的金融监管政策。

数字货币对金融生态的影响


肖钢:数字货币不会对货币发行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目前数字货币已经开始试点。根据人民银行对外宣布的情况,数字货币是由中央银行发行的一种电子现金,主要是取代现金(M0)。也就是说,未来的零售支付,既可以用现金、也可以用数字货币、微信、支付宝等。


数字货币不会对货币发行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因为央行发行的是带有主权性质的货币。数字货币并不取代M1、M2,只是用数字货币的形态发行现金,起到方便大家支付的作用。但这可能会带来账户体系的变化。数字货币发行将采取双层结构,不直接对个人发、而是通过商业银行发行。就像现在一样,我们要到银行去取现。也就是说,数字货币发行是从央行到商业银行,再从商业银行到消费者个人。


此外,数字货币也要遵守现金管理的规定,在取现、携带出境等方面的要求与现金一致,不会因为币的数字化就落入陷阱。

关于金融业对外开放

肖钢:金融开放的重点是制度性开发


我认为金融开放的重点是制度性开发。近些年,我国的金融开放取得了很大进步,在外资控股权放开、外资金融业务放款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下一步应该以制度性开放为重点,推动金融业的双向开放,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


在这一过程中,如何融合国际金融规则、实践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等,还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在这些方面,我们应该进一步和国际制度接轨、融合,形成法制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吴晓求:人民币国际化涉及政策选择中的不可能三角


首先我国的金融规则必须要和国际接轨,要有利于国际化。从技术操作层面看,从中国金融开放的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开始,人民币的国际化要分四步走:第一步是可信用、可交易;第二步是开始做支付清算业务,在国际货物贸易中通过人民币结算;第三步是定价,其前提是人民币的信用可交易;第四步是储备货币。当大家都拿人民币做计价资产、做完全可信的储备资产时,人民币国际化就真正完成了。所以这是一个系列的过程,这一过程不完成,其他金融开放就很难推进。这就涉及政策选择中的不可能三角: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相对稳定、资本的自由交易或资本账户的开放。


其次,要形成有利于自由交易的制度,促进资本的自由流动。这是成为全球性大国所必需的条件。至于汇率是否稳定,可以让市场来说了算。只要法制足够完善、信用足够好、经济有竞争力、科技创新能力强、国防实力强大,人民币就会走向一个相对稳定的、由市场来决定的机制。要充分相信中国的经济竞争力和市场化程度,我们有这个能力、有这个条件,让人民币汇率在适当的范围内波动。我始终相信人民币不会出现贬值性的危机。短期波动是正常的,不波动才不正常。我们在政策选择过程中应该保持充足的自信。


当然中国金融开放的复杂程度,要远超当年加入WTO时。对此我们应该非常慎重,要铺垫好很多基础条件,包括进一步完善法制、提高契约精神和透明度、扎实人民币的信用基础等。因此,要达到金融开放的目标,还需要艰苦的改革,要与国家现代化同步推进。因为国家现代化的内涵本身就包括了金融的现代化。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论坛立场。转载或引用,必须是以新闻性或资料性公共免费信息为使用目的的合理、善意引用,不得对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同时必须保留本平台注明的来源信息。




2021-03-20 22:00